2018年7月12日 星期四

離開Whatapps尋求專心致志的生活有問題嗎?

這年頭即時通訊當道,若果不使用,常常會叫人嘖嘖稱奇。以下是我不再用Whatapps之後的得益和周遭人的反應。目前我沒有眷戀以往用即時通訊的日子,我感到我正在遘向一種專心致志的生活。我認為專注的生活就是好生活,而離開Whatapps是我的第一步。最大的得益是重獲稍息和悠閒,減省不必要的注意力。但是有得必有失,我也迎來各種的投訴,以下是我歸納出來,三個對離開Whatapps最大的批評。

批評一:「你離開Whatapps,我找你很麻煩耶。」

這個意見所指責更加深入的是,離開即時通訊的人,堅持傳統的聯絡方式(通常是電郵或電話),摒棄了即時通訊容許用家其大一個最大的便利 — 延遲回覆。延遲回覆好處在於,發訊者有事找你便留下一帖訊息,不需要即時答覆。另一邊廂,回覆的人可在有空才回。科技帶來的便捷,若不加以利用,會被視為一種拖垮和消耗他人的舉動。

本應是個使雙方都有稍息空間的談話方式,但即時通訊實際操作起上來並不如此。即時通訊的介面不鼓勵長篇大論,很少人有毅力把事情整理到答覆一次就能告一段落。訊息總是很零散地浮上水面,一天回來三番四次索求著我們的關注。再加上,一天上落屈指一算,不單單是跟一個人對話、而是要跟群組裏的多個人,以及多個群組持續聊天。我知道很方便,但要在工作之餘、分身兼顧與多個人答話,是件很透支寶貴的注意力的事情。所以我決定減省了手機上最使我應接不暇的工具。

研究注意力的學家就發現,人處理完每件事都會不時處於一個可稱之為殘留注意力的狀態。這個狀態是指,當辦完一件事,那件事的思緒會留在腦海中。當正處理別的事情,腦海中仍會不自覺地浮出那些前事的思緒。

偶爾瞄一下手機看誰寫了帖訊息,這種事看似無傷大雅。但要知道,注意力就像肌肉一樣,是需要鍛鍊出來的。早在心房上留了印象的事情,每每在需要專注的時候,又會浮出來開使我們的注意力。長遠而言,慣了不時查閱手機短訊,這習慣會損耗我們的長期集中的能力。不再用即時通訊,雖然聯絡上面偶爾會帶來些麻煩,但往往不是沒方法聯繫得到。撇掉這個習慣為我帶來的裨益遠遠抵消帶來的不便。
「只不過是你欠缺自制能力罷了?」
和朋友討論這事的結果,通常結論都只有一個,那就是說你自制能力太低了。我不是沒有嘗試其他方法。我曾經切換到舊款式、上網速度極慢但仍支援Whatapps的諾基亞手機 (型號:Asha 300)。目的減低上網的意圖,從而節制。但我發現最打擾我個人日程的不是網絡,而是想查看Whatapps的心癮。常常說的資訊爆炸,許多我們都可以不去理會。但正正是我們最關顧和最切身的訊息使我們難以省卻掉。現在這些切身事情正以狂潮方式一樣沖洗我們。談到自制能力,我的領悟類似另一位刪掉了Whatapps帳號博客:「我曾評說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善用就好,不必極端。我錯了。不是你善用就可以,有了電話號碼有了帳號別人就有期望,不是你能控制,所謂善用,只能是不用。」

批評二:「這樣做很不顧及別人,你不是在迫找你的人都用你的方式你溝通嗎?」
這點和批評一很相似,但已經昇級到道德譴責的地步。指責你的人已經到忍無可忍,不想包容你的地步。離開即時通訊,被視為一種頑固守舊的行為。不與時並進、不善用進步的科技就像是「公主病」一樣,要求另一方遷就。這裡斥責是一種自私的人格,必須要釐清,否則對人際關係傷害深遠。

即時通訊的成功在於,它說服了我們的文化,即時傳訊是最有效率的溝通方式。即時傳訊的「即時」,指的是傳訊時不會受到現實世界地域的限制而受阻。穿洲過省只需數秒就能寄信,被視為助人爭分奪秒,最豐盛生活和最大效益化的表現。

但我要爭論,極之普及的即時通訊,不見得是尊重他人和自己時間的方法。我們用即時通訊是因為三個好處:1.談話容易點 2.能向一大群人發放訊息 3.省卻了直接面對的不安感。但它不見得是傳情達意的好工具、也不是使我們欣欣向榮的時間管理工具

即時通訊軟件很容易使我們怠惰於照顧他人感受。等車排隊時擱下來的話,通常沒經過幾番思索和反覆處理,含金量不高。寫的人很簡單擱一句話,答的人分分鐘要花上小時。在電話一端投入地答覆的人,通常看不出即時通訊的霸道。便捷換來的代價就是無交接。你空閒時擱話,他空閒是答話,大家根本都無交接過。好多時都是一句話我擱下來,你撿起來。躲在螢幕後可以省卻那種需要即時反應的不安感,但也省去了惜重與對方共處的緊密存在感。

但這是主張勤快和精明的時代,效率勝過一切。那些將對方看待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情操都被視作吟風弄月。匆匆忙忙彼此都只是在各自並行的時間線上,向對方交棒。有時丟了棒、甩了拖也很懶得去修正。很忙很累的都市生活,是內在的空虛和外在的匆忙。都是因為效率作祟,使我們怠惰於去花心思去顧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同時也輕蔑了閒暇的價值。

周國平就記載尼采如何評論現代人活在一個卑鄙的時代。如果尼彩的形容貼切的話,那麼很多卑鄙的事情正以效率的名義,被歌功頌德。用上即時通訊,表面上沒有要求人即時答覆,是很開明。顯然沒有迫逼威嚇,但卑鄙之處就是正於,血肉之軀、寸寸光陰都被一種社交協同支配著。我挖走人一點時間,我也覺得佔用人一點點不為過。同屬互相佔用他人光陰的人,最後形成一種協定,彼此都擔當著伺服器後面的人員,長年侯備保持上線。你可以下線;但我知道你總會有上線了的時侯,因為這是即時通訊用家的本分。因效率掛帥,彼此支配彼此的閒暇,形成一種牢不可破的連線文化。

這種工具也令到人的情感好生造作。現在有很多人用Whatsapp傳給你,已經假定你一定會看到,更別說要追查你是否理解他說什麼。隔著螢幕互相猜度的誤解不時發生。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在句末都打個#哭笑不得#的符號的原因 — 你不要過於認真揣摩我的話語。

即時通訊從來不是作文章的地方,篇幅稍長一點已成過於認真的文章,被視為自討沒趣。即時通訊本來就應該只是簡短訊息來往。真正與我們福祉密切的事情,鮮會能在是短短幾句可以道透。有些人偶爾會貼出些發人心省的文章。但其實發過去超過50個字,或者要徵求三五次回覆已成別人負擔。現在的人普遍都有一種「我已經夠忙」待人接物的態度。沒心機看,只因放上好幾個小時,訊息就排山倒海以來。

download

講到談話中算得上有價值些的談歡和戲謔,在即時通訊只淪落到常見的一個表現的形式(就是上面這個表情符號)。想討個喜、挖苦一下人,都得用上圖片中這個外交意義深重的喊笑表情。無他的,即時通訊那麼片言隻語,一些無害作樂的患話都極容易會傷及別人。怕被揣摩錯、怕得罪人的忐忑,常常驅使我們只用一種很矯性的表達方式。那就是在談話說笑時,都用上一個表面歡騰、表面雀躍,內裏怯懦、又帶無奈的強顏歡笑樣。不但矯折,連傳情達意也怠惰了。
不見得是傳情達意的好工具、也不是使我們欣欣向榮的時間管理工具
時間管理而言,正正因為沒有界線,也代表一個人一天的規律會受到蜂湧而致的訊息打擾。無論有沒有所謂藍剔、輸入中…這些由注意力工程師研發出來煩人的提示,收信的人很容易有一種虧欠感。因為發信的一方好像總有一種,我發了你便必須回的期許。這就衍生出已讀不回這類的第一世界問題。
和朋友聊天本身算得上是一種休閒樂趣。可是,當一個軟件中裝著家人、舊同學、同事、上司的群組,你的上線,就等於開放了個各個全天侯侯備的話筒。上了線就等於準備好收信,收了訊就要抵受必須回覆的寄望。悠閒和俗務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
你的上線,就等於開放了個各個全天侯侯備的話筒,悠閒和俗務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
我拒絕的是任何有我電話號碼,就假定我會想接收和想回答他訊息的假定。我所做的很多人會說我故步自封。但與即時通訊保持距離的人也大有人在。上親子論壇都可以見對Whatapps又愛又恨的家長。顯然我們社會對即時通訊的社會協定尚未成熟。我決然離開Whatapps是為自己的時間劃下界線。我不馴服於一個把我時間揉成一團的器械。就是因為沒了界線,發訊的人很容易罔顧他人感受和忽略人的時間規律性的需要。我沒有不顧他人的意思,只是對自己的時間尊重。

批評三:「不用Whatapps不是很容易錯過職場上的大小事情、上司同事間的溝通?」

我的朋友說我這樣做是把自己放在職場上的劣勢。舉了個關於學校的例子(我在學校工作)她說:「如果下雨時天文台發出黑色暴雨警告,學校有哪些安排,都會在即時通訊平台中發放。你不可以要求人家專程打一通電話給你吧。」

坦白說,如果真是緊急事情,譬如有學生要輕生,一定是用打電話這種真正即時的通訊吧。像這種可以一大群人發放的訊息,肯定不是真正意義的緊急。其實很多公司都是這樣,選擇Whatapps群組不是因為真正意義的緊急,純粹上司、同事之間發話容易一些。顯然方便的代價是僱員在下班一段時間仍然處於工作的陰霾之中,難以安枕。重點是,我一至五不是在辦工室就是在課室,很多事不急到要馬上回覆的地步,就算是處理也需要時間。我不明白為什麼有了電郵電話,仍然要用上即時通訊。所謂不在群組就會錯失重要訊息,往往是誠惶誠恐,高估嚴重程度。

反過來看,我不覺得會把自己放在職場上的劣勢,反而我認為當一個人減省掉淺薄工作(沒可能完全避免),專注訓練持久的專注力,會使一個人在職場上創值出更高的價值。而專注力在未來歲月將被視為難以取締的技能。

暢銷作家紐波特在《深度工作》就分辦出兩個工種 — 淺薄工作和深度工作。淺薄工作指的是,「非高認知需求,偏向後勤的工作,往往在注意力分散中執行。這類工作通常法創造多少新價值。而且很容易模仿。」深度工作的定義是:「在不分心的專注狀態下進行職業活動。這種專注可以把認知能力推向極限,而這種努力可以創造新價值,改進技術,讓他人難以模仿。」

在科技迅速吞噬職位的新經濟當中,淺薄工作陸逐被機器取代。根據紐波特,有三種人能在新經濟中安身立命。第一是能夠和機械共事從而創造出價值的人;第二是每個行業中的超級巨星、亦即表表者;第三是擁有龐大資本的人。假使你沒有僥倖成為擁有龐大資本的人,深度工作力就是你要成為,能創造出價值以及行業中卓越的佼佼者的關鍵。

專致生活就是好生活

刪Whatsapp還有最後一個說出來得罪人的原因。大大小小Whatsapp群組的訊息太沒營養。你或者會說,沒營養的就退掉一兩個啊,不用離開吧。但是Whatsapp有時雜訊率極高。要從零星的事情找出有營養的事情就像淘金一樣,未專注得來已經消耗一堆腦力去檢閱,正是未見官先打三十大板。

網上流傳一段故事,一個教授在課堂上帶來玻璃瓶、高爾夫球、碎石、泥沙和啤酒。他先往玻璃瓶放高爾夫球,滿了就放碎石,然後泥沙,最後才倒啤酒。可是如果次序反過來,高爾夫球等就放不下了。其實大家都能理解,Whatsapp的溝通絕大部分都是泥沙,能做到玩泥沙的同時兼顧人生固然好,但我自問不行。

離開反倒有件事令我蠻驚奇,就是有些朋友聯想到我離開Whatapps就等於和他們斷絕關係。但我想說的是,我只是關掉即時通訊的帳號而已。現實中我還是個有血有肉的人。我會找你,你辰找我的話也是會找到我呀。無論如何,我感覺愈來愈能夠靜下來,看電影或看書時、不再覺得有東西在爭相我的注意力,能夠心無旁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