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6日 星期日

Not this way of doing businesses 生意是這樣做的嗎?


There was a weekend market on Broadway 103 street, near the middle of the Central Park,. Buttery smell of corn and barbecue sauce of chicken kebab fill the air. Candy apple and marshmallow dipped in chocolate not only scratch your sweet tooth but also attract your eyeball.


Yet, we bought little things only. The reason? Vendors did not sound honest and direct on the price. Well the Chinese proverb says "No good man could be Businessman (無奸不成商), but it did not refer to price tags should be shown either ambiguous or hidden. Vendors cut your throat with high price when you ask them how much was the food. A customer asked, the vendor pondered, and responded after few second of calculations, "$5(USD)...for 1." The customer frowned. "$10 for 2"",continued pitching regardless of the frustrations from the customer. "$5 for a fried banana? You gotta be kidding." Seeing customers leave, vendors ended up standing with unsatisfactorily, yet longing for next big fish.

A Bohemian fabric bag which I have seen in China Town were sold in this weekend market. I asked how much are they. "$200 (USD)". This stunned me. An obviously factory made, tourist souvenir product was even more expensive than a Longchamp bag. I straightly walked away. The vendor kept chasing me and ask "How much would you want to pay for?" I can't be bother by these follow-up after a high price is opened. This way of doing business just make me exhausting that I don't even want to look at the goods anymore.

Instead speculating on customers, why can't there just be a fixed prices for transactions? It is not like collectible item like antique or ancient fossil which price is highly determined by buyer's preference. When having eye contact with vendors, they seem to be weighting by judging you on various criteria, tourist or local, which ethic groups you belong to, etc. Does speculatively run a business work? Well, I don't know. But the fluctuation in prices not only makes the accounting complicated but also fuss customers a lot. Appetite was greatly diminished when I acknowledged the vendor is doing all these calculations. It is as if a vampire drink your blood depend on your willingness. "How many times do you want me bite you in the Arteries?" 






These insects are all real.





Food store which had labelled with price are obviously more welcomed :


                                                                        Thailand


                                                                         Chinese

Further lin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zwh9dPyidA
Touching insurance commercial of an uneducated mum teaches her daughter in doing business. The daughter later learned about the difference made by price tags in the wet market.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波士頓一天遊-自由之路、市場遊、會吼的龍蝦


遊完哈佛之後,我們沿著哈佛站紅色線搭去HayMarket站
這兒有著名的甘草市場(Haymarket),就是本地農產品市場。
農販都把他們收成拿出來賣,價錢都很不錯呢!



看到遠遠那帳篷就是市集的地方。整個過程都沒有照,哈!因為我在瘋狂地撿平貨。話說在紐約中國城買也比這邊貴。買了雅枝竹、露荀、橙、提子、蘋果,全部都一、兩蚊就買到!

自由之路
Haymarket 和 Quincy Market 之間的City Hall,可以參加免費Freedom Trail Tour。

毛衣上的兩張貼張:哈佛校園團、自由之路導賞團。
他一直說我地頭好像毛澤東。真的想賞他一個飛拳。
話說自由之路就是帶我們看這個小市怎麼帶領美國走上獨立之路。當年美國被英國統治,最敏感的問題就是-稅


偶遇會吼的龍蝦(Barking Carb)之前在食評網站Yelp看到Barking Carb這間龍蝦店,
但很多人都說雖然好吃可是超級難找,所以我沒打算去,因為只有一天麻。
可是我們竟然誤打誤撞找到了!



地點:88 Sleeper St Boston, MA 02210 (就是過橋後紅色那點)
路線:先到Haymarket逛逛,順便到去City Hall參加1點的免費Freedom Trail Tour,因為是Patriotic Day 所以免費。兩點Tour完結,往下走到Chinatown,看到很多香港餐可以跟他們打招呼,然後繼續尋找龍蝦。

往海邊方向行(當你感覺到很大風就是海邊),會見到South St ,繼續往海邊行。


South st 附近,看著前面的巨大彩色板,往彪指的反方向走就是。


就是這條橋

我們走了很多冤枉路,加上風很大吹到我們很冷。
我本來以為波士頓會很熱,沒穿外套,強搶文彪的外套。
他很沒情緒,本來說放棄去昆西市場食龍蝦三文治算了。
可是我堅持要找一間龍蝦餐廳吃,嘿嘿。
他叫我帶路,結果真的轉個角過條橋被我就找到。
而且是找到這間傳說中很難找,要兜繩地盤一圈才去到的Barking Crab。
不過我真的十分感謝他冒冷把衣服給我穿。
強-搶-文-女


飢寒交迫要插隊
差不多走了一個鐘才到Barking Crab,雖然是因為走了不少冤枉路,卻意外地逛完了波士頓的一半。可是餐廳都很滿,在我們飢寒交迫之際,帶位的同事竟然跟我們說,我們前面有a party of 5,要等半個小時!

晴天霹靂,這時候,聰明的文彪,見到在Reception desk前有一張沒人坐的台。他走去問Host我們能不能坐。那個Host像很新奇一樣,可能外國人都不喜歡坐這門口位吧。就這樣,我們插隊立馬就坐上去點餐。龍蝦開動啦!嚎~~~~




他們只有兩個重量: 1.25 lb 和 2 lb,再分Broil, Garlic & Stuff。我們點了一隻1.25 lb 的Garlic龍蝦(33$)再上一個Fisher Platte (27$)。 總共 60$ 加小費 4$ = 64$美元 (港幣500元)

龍蝦好是好吃,可是光吃龍蝦真的不夠飽。雖然它看起來大隻,但把肉拔出之後只剩外殼了。波士頓的龍蝦跟香港的不同,身的肉很多很爽。可是龍蝦腳是沒有肉的,很奇怪。不過最好吃的部份個人覺得是蟹蓋,充滿濃郁的蟹黃。

Fishman Platter反而是填飽肚子的部份,有薯條、炸蠔、炸蝦、海鮮球。海鮮都很新鮮,咬口很爽。而且醬汁是跟以前我在Bubba Gump打工的一樣。蝦是沾Cocktail Sauce,看起來跟茄醬一樣,但吃起來是充滿香草味的。

醬汁盤特別之處還有一枝Maltose Vinegar,沒猜錯應該是麥芽醋。我用它來把蟹、蠔這些海鮮味較濃、膽固醇高的食物沾著吃。提一提味又解膩,很不錯呢!




這樣吃吃坐坐,兩三個小時真的很舒適。餐廳位於海的隔壁,不過幸好有膠屏障擋海風,不然真的超級凍!


昆西市集(Quincy Market)

最後一站我們走到昆西市集,本來做Research時要打算要吃Boston Chowder的 Lobster Roll Combo + Chowder Soup( 16$-20$)。可是吃龍蝦吃得太飽。而其實龍蝦在波士頓都差不多啦,如果沒有選很差的餐廳。(不過我倒是聽過一間叫No name,裏面其他海鮮OK,反而龍蝦又乾又瀝。)


人潮湧湧的Quincy Market


旅程十分高興的完結!看文彪的樣子就知道。

回到South Station坐回程巴士,4個小時補補睡眠。
話說相機是新買,日期是錯的嘿嘿。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 The life 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up

來到美國,一個喜歡日本文化的美國朋友介紹我這本書-
書名: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人生がときめく片つけるの魔法/The life 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up
作者:近藤麻理惠




一開始想:題目未免起得太誇張了吧?家居收納的方法來來去去不是分門別類,類別、用途、分用的頻率之類,就是什麼奇型怪狀的箱子。這本更要說到life changing!於是好奇之後還是翻了一下。

自己在中學曾聽過甚麼「凌亂才是家」「龍床不及狗竇」的致命名言,這本書警醒了我,過往一直沒有好好打理之餘,還給合理化這種行為。不可以繼續讓自己生活那麼糟!這本書叫life changing不為過。

丟掉吧,當你再不感到那份愉悅
憑著這個宗旨,Kon-Marie令許多堆積如山的房間謄出它們應有的空間。不像一般家居收納的書藉,提倡「每次收一點」或「把收納變成習慣」。Kon-Marie的方法只要你一次,只一次,把不應該繼續留在家的東西都丟掉-那些無法令你開心的物件。想一想,你希望住在一個怎麼樣的地方?大部份人都應該想家裏都充滿自己喜愛的事物,整齊排列好,然後每天辛苦工作學習回到家後,能夠安然地把人鬆下來。

可是就像日子久了我們的觸感也鈍了。衣服日積月累,衣櫃裏堆滿令我們豪不提起勁的衣物、書櫃上排滿我們「有一天會讀」的書。雖然佔滿本應令人感覺愉悅放鬆的空間,我們卻不會把他們丟掉。「丟掉太浪費了吧!」「或許有一天我會穿。」這些統統都是致命傷。

我們不捨得掉的東西通常因為:一、對過往的連繫、二、對未來的恐懼。不捨得丟掉,不是物件帶有以往的記憶片段、就是害怕將來要用時找不到,或是兩者俱是。但看看衣櫃裏那些不會再穿的衣服、堆在書桌下封塵的課堂筆記吧。這些物件自己也都感覺到,剛到主人家時,帶給主人那種愉悅已經不再。繼續放在衣櫃角落裏它會開心嗎?

懷著感恩地說再見

「現在請把所有東西擱著地上,逐件拿起問:它會為你帶來愉悅嗎?」

這是Kon Mari會跟每個客戶說的話。其中一位從事外國策劃公司,三十多歲中年女性。她很喜歡參加坊間的自我提升課程,家中堆得最多的是書本和筆記。Kon Marie到她的家裏,看到似是磚塊般由地面建到樓頂上的書本,每拿一本書都搖搖欲墜、令人動魄驚心。她要這位女士把全部書擱在地上,然後你只需要做兩件事情:一:逐件拿起-一定要逐件拿起。問一下自己,這件物件會令你開心嗎?二:做決定-留還是丟?

出奇地,這個行為沒有想像中難。開心和不開心很容易看得見分得清。當一件物件能夠為你帶來歡欣,那些客人的眼神會充滿明亮,雙頰緊縮起來,彷彿在回應那件物件。當那些不能夠帶來喜悅的物件,往往面無喜色地,很快就能把它們放進「丟棄」的袋子。丟了之後會後悔嗎?Kon Marie不能說沒有,但奇妙在,沒有一個客人會投訴她,說丟了重要的文件、朋友的聯絡、很有紀念價值物件等等。因為她發覺,真正寶貴的東西並不多,而你永遠不會忘記。

生活的轉捩點
而那位中年女士,她一開始擔心把名片、會找不到之前認識的人。但當她把五百多本書本和小山般連綿不絕的的卡片都丟掉。她發覺,那些對她生命真正重要的人開始聯絡她。她亦感覺過往的負擔都消散了。以前她回家覺得一定要看的書,現在沒有那種義務去看完。反而,新的知識每天不斷來。

另一位Kon-Marie的好朋友,從事IT行業,自入行因工作需要要看很多電腦程式、軟件書。可是當她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都丟掉後。書架上剩下的只有一些社會兒童福利的書。她發現,原來自己年輕時,最喜歡研究的是福利制度,她希望日本的小孩子在父母上班時都能被好好照顧。於是她把工辭掉,自己開了一間幼兒中心,現在有很多客人使用她的服務,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當你開始把不喜歡的東西排除,同時也是在找真正自己喜歡的東西。


成人反斗奇兵,給物件一個家
最後要我要感謝這本書的是,它完全改變了我的生活習慣。
Kon Marie這位Kawaii的作家有一件很很「日本」的事情-跟家裏打招呼。
她有一個習慣,每回到家都會講「我回家啦」,就是看小丸子她們常常會:「ただいま(ta da yi ma)」這件事。
但她出發點是,你住的居所是和你有著最深連結的地方。你也要時常和她溝通。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的屋子會跟你說今天那裡要整理、那些東西要丟掉。

除了這件在日本很慣常的事,有另一件很不慣常事情:感謝那些為你付出的物品。
作者每天回家會先跟自己的波鞋說:「謝謝你保護了我一天。」或「辛苦你了!」之類。
可能有些人看這部份時候會覺得很矯情、很奇怪之類。但是,我自己在實行的時候,彷彿真的感到物件會跟你心靈溝通,特別意識到它的存在是多麼彌足珍貴。

給自己的舊手機發訊息

Kon Marie做過一件事情引起我深深我共嗚。
她有一部手機,款式是日本以前很流行的接疊式,黑白螢幕。她十分喜歡,即使學校規定不能帶手機,她也會偷偷放進口袋裏。原因不是用來跟男孩子聊天或甚麼,而純粹是她每趁小息就偷偷拿出來,欣賞手機簡單螢幕、外殼線條的美。

在大部份人都轉用Smart phone之時,她還依舊用黑白機。不用到壞掉也不換的。
但直至有一天,她的手機真的功能盡失,無法再使用。
無奈之下只好買一部新的,像現在的智能手機。

她轉換到使用新手機之前,她做了一件事,讓我眼濕濕。
她最後都買了新的手機,但她決定在向舊送別前做一件事情。
她要對舊手機發一個訊息。
那時她在想:「該發什麼呢?」
她本身打算寫道:「謝謝你讓我與親人聯絡」之類的說話。
但想到這部手機陪她走過那麼多日子,她心中無限感恩讓她寫下了一句話,
她只寫了:「謝謝所有的一切。」
然後按發送。

舊的電話響了一下,沒有驚奇地,收到了這則訊息。
之後舊手機就關掉,螢幕變暗。
Kon-Marie說感覺很神奇,好像她真的知道你所做的一切,像是完結了使命一樣地離去。
想起我曾經在中學也有一部香蕉色的電話,要把螢幕推上去才出現鍵盤的款式。是我第一部的電話,我不喜歡載耳筒,常常放在耳邊直接聽,掛著的豬仔鎖匙扣常常搖搖擺動…

最具影響力的人

一個小女孩從8歲開始在雜誌看家居裝飾、研究優雅生活風格。小學體育堂時侯,同學都在打排球,她卻跑到課室去整理書架。成長過程中不斷研習和經歷各種失敗收納方案後,她看透凌亂居所的背後原因,歸納出最爐火純清整理法。最後把這門修習變成專業,影響受眾者的生活。看這本書除了看到如何整理自己生活之外,也看到如何專心盡力做好自己喜歡的事,即使是最偏門的,也能走出一條路。

記得初初看的時候,我打算紀伊國書店打書釘打好幾個小時把它看完。在拿這本書的時候,店長和一個記者還有攝影機正在圍住這本書。我不好意思地打擾他們,讓我拿一下書到角落去看。怎料過一會兒那個記者過來問我可不可以訪問我關於這本書的看法。我問下才知道,Kon-Mari被New York Times 選為最具影響力的人之一。不止在日本,她的方法在世界各地也發揚開去。

可是當時只看到一半,還未實行她的方法。很隨便的拉撒略略看完的感受。現在覺得必須還她一個公道。這本書,把生活中最重要,卻一直被我們忽略,卻是很重要的事情,提出來-要有理想的生活,所要整理好你的居所。

在書店看完把書放回書架,一個中年女士看到問我:"Does this work?"
我聳聳肩說:"um...It depends. If you adopt her approach, it is weird enough to make you sentimental to your belongings. You started to have an compulsive disorder to pile up things in order  at home. It works for me."
她半信半疑地說:"Okay, I will get one."






我以前是真的不會摺衣服和排茶包,現在發現跟衣服聊天是這麼好玩!






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有了糖 更加狂-立志戒糖

When you think it's late, it is not. when you think it is not late, it is.
健康或金錢,在沒有問題的時候我們是很少去注意它的。
NBA籃球明星Allen Iverson,嬴過MVP獎盃,幫助球隊打入總決賽。球場外的他,揮霍無度,光是跑車就有四十多輛,這種錯誤投資,讓他打球賺回來的2億家產都敗光光,退役後連一個漢堡包都買不起。
錢算是比較容易察覺的事情,當你見到自己荷包光光,正常有點危機意識的人也應該會開始積穀防飢。
可是健康呢?健康比錢其實更難察覺,因為肉眼看不見,病都在裏面日積起來,容易累,食慾紊亂只會怪來精神不佳,卻不知內裏有問題,不熬出大病都不會覺悟,通常已經太遲。

覺悟到立志
我想每個人都會有一個時候覺悟,在於早還是遲。
在20歲的某一天,我發覺生活好像出了些問題。
有一個星期天,在超市買了一罐賀年size的朱古力禮盒,加兩盒朗莎回家。
回家後開始從星期一吃一點,星期二又吃一點,但吃到第三第四天,我一起床就會想著要打開朱古力餅盒。
直到星期五,我和彪兩個竟然把整罐,應該是家庭裝的賀年禮盒吃掉,還有兩盒中國餐外賣盒般大的朗莎白朱古力。

雖然一直都知道甜食無益,但只不過是吃點小甜心
自己身體又不是很胖,所以應該沒有什麼所謂。
可是我還是好奇之下,翻查了一下網上關於糖的害處。
當時純粹覺得吃完糖個人很睏,後來才發覺有一個字專門形容這種感覺,叫做"lethargic"

當天看了一個名為Jaguar小姐的媽媽部落格,她對女兒和丈夫實施禁糖。
有糖沒糖差很大:http://mllejaguar.pixnet.net/blog/post/41518001
我在她的經歷當中有很大共嗚,發覺吃糖後的人情緒特別容易暴燥。

Pretzel暴走事件
我記得有一次。朝早陪彪上班,途中有人派免費花生和花生醬Pretzel。
那時候我已經戒糖,所以我只拿了花生,彪拿了花生醬Pretzel。
到彪下班我跟他一起回家。
途中我們在餐車買了一個雞飯作晚餐。
之後經過一個KFC,說進去走走看,然後他提議說買一個KFC的餐。
可是我真的不太想吃,我就說不要買。
然後我藉故說不如去另一間餐廳Friday看一看。聽到他回答我已經感覺到不對。
「Friday好貴架!」
出門口之後他更像發炮一樣:
「你去看丫,你不是要去Friday吃?」
「你每一次口裏說不吃,回到又爭著吃。」
他的語氣盡變諷刺,一方面像是說我好揮霍,一方面是我說一做二。
我知道那不是正常的他,然後我問:「你剛剛是不是吃了花生Pretzel?」
他沒有回答。
過一陣子又跟我硬拗說「那Pretzel沒有糖。」
這是我第一次確認糖對情緒的負面影響。
一個溫馴的人,吃糖情緒的變得連自己都難以察覺。

經過好奇、疑惑、初步確認,我要找出糖在身體裏搞什麼鬼。
下一篇-科學篇




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

Boston Day Trip 波士頓一天遊-旅遊巴和哈佛篇



交通公具: 坐Boltbus晨巴,14$美金一程在網上訂即可。
時間: 早上6:00在33 St 11 Av 上車,4個小時到波士頓(10:00)。
晚上6:30在Boston South Station Bus Terminal 回程,10點30回到New York

Boltbus值得坐
上車後兩個小時會停車,讓乘客在Burger King買早餐
司機是個聲音很亮,手指甲弄得漂漂亮的中年大嬸。她很有威嚴地轉轉手指表示要開車,超可愛的她。
原本因為座位都滿了,要坐後面,可是很怕嘔。
司機嬸嬸把放在座前的袋子放進行李卡裏,讓我們可以坐。很好的服務。

Boltbus上有wifi和充電,可是外國旅客的話要自己帶轉駁器,因為是兩腳。
總體服務沒有地方可批評,提前到達,服務很好,不要求你給小費。可是我們也給了些,因為她實在太有喜劇的氣質,哈哈。

哈佛導賞團

 入場費$10美金,在遊客中心隔壁的小商店買到。 
  帶團的是一位讀心理學的Junior,名字叫做Emily。是一個充滿活了的小肥妞。她聲音超級洪亮,全程都確保每個團友都聽到,而且氣氛一直很好。


她講了很多故事。

哈佛最貴的建築物


                                                 

 第一個是全哈佛最貴的是哪座建築物?她要我們猜,沒有人猜得到。
原來是一座不顯眼的保安室。在哈佛剛剛興建時,每座建築物都要交藍圖給市政去批。然而這座保安室藍圖發第一次,不獲批,再發,也不獲批。總共交了80多次藍圖,花了近千萬才建成。

玩作對的牛津城



 哈佛的毅力還見於黃色的校長室。這間屋本來用意把Street of Oxford與哈佛分開來,算是一條界線。可是就像玩作對一樣,Oxford鎮在起地鐵時,為了讓哈佛裏的人不能在這間屋子住,讓地鐵穿過這座屋子的下面。
 哈佛不滿這項決定,在爭議理論多次,牛津城的規劃最後要在這座屋子轉個90度,這個路軌的改建,讓牛津城多花一千多萬來起這條鐵路。

結論:哈佛不是蓋的,要是跟他爭恃不慳,它是會不管代偵地跟你拼的。這也算是秉持住哈佛校訓對「真理」的追求吧。

知識和智慧
 接觸了哈佛生也讓我覺得自己要對知識和智慧繼續追求。雖然說知識和智慧像是有個因果關係,你愈知得多,你也會想得闊一點。然而知識其實艱於你對世界事實的認知,智慧則是一個人思考的條理和敏銳。

哈佛惡鬥: 鬥智鬥力                                                 
 話說哈佛有兩大News Society,Lampoon和Harvard Crimson。兩派長期作對。當中一個故事講到,Lampoon知道Harvard Crimson 會在晚上扮成建築工人,把Lampoon Copper ibis(一種象徵物)偷走。 Lampoon於是向麻薩諸塞(州)警方報備,期待著看到Harvard Crimson被抓住。

  狡猾的Harvard Crimson主席O’Brien先向波士頓(市)的警察報案,說有一群學生打扮成建築工人在哈佛搞破壞。但這只他們籌備的一半。
  接著他再打到麻薩諸塞(州)警方說:「我們籌備組織活動,但另一群學生打扮成Boston市警來打擾我們!」

  最後結果是麻薩諸塞(州)警方跟波士頓(市)的警察在當晚互相捉來捉去。而Harvard Crimson的大無私樣地把Lampoon的象徵物拿掉。


哲學題:生命的意義
 最後一個記得的趣事,是一個作家,當年她還是Freshman的時候,要上一堂哲學課。在考試當天,她沒有溫書卻興致勃勃地跟朋友到草邊喝酒。在考卷上問了一題所有哈佛生都很難解答的問題:"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 當天她不知就裏,在考卷上寫上: "Sorry Professor, I will have to go for a drink with my friend. If you want to find me you can come to the grassland."

  隔天她超後悔,跑去跟教授道歉。教授卻說:「You are the only student who will get a A in this exam. Because you are the only one who knows the meaning of life. (你是唯一會拿A的學生,因為只有你明白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有時候可以有很簡單的答案呢!





聲音洪亮的Emily
我問她這樣啕會不會累,她說:「我是唱Opera的」


飯堂外面


飯堂裏面。
「跟霍格華茲的飯堂是一樣的!」 導遊說。


2015年4月11日 星期六

紐約最不值得去的博物館(沒想到還真的有) The collection of Mastershit‵’

我真的沒有想到紐約博物館能讓去了的人令人終身抱憾-
注意,不是不去會後悔,而是去了會後悔

Nam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所羅門·古根漢美術館
Admission Fee: $25 USD/ person

以下驚世噴血作品屬創作家: On Kawara
首先最令人無語的是這個 I GOT UP 名信片系列:


  簡單來說他就是在外國每天很閒,發名信片給朋友和家人。然後他每天都會印上「I GOT UP AT (TIME)」來說他幾點起床。 數量不只是一版,是足足三大塊壁報版上面都是貼滿這些告訴人家他什麼時候起床的名信片!看到令人頭暈,然後在問,與我何幹?


年份藝術。時間年份的純粹砌埋。十分Conceptual,可是該欣賞他排版技術整齊還是沒有串錯BC?



英文數字藝術,Seventy-eight trillion five hundred ninety-two billion...WTF?


整個館七層樓佈滿這些年月日,大大小小…這是什麼概念?如果不是喜歡概念、空想的人絕對不建議來觀想。可是我想總有人能在這些數字上感知到過去瑪亞文明對未來的一些預言…




另一噴血系列:Old news is so exciting.

整個館隨著你螺旋型的斜路上去,不斷,是不斷!出現這些舊報紙,而報紙之間是沒有關聯,可以是美國發大空人上太空,或是Las Vegas 建新賭場。看來蘋果日報數十年後也可印出來逐遍錶起當展品。

最後一個噴血系列:I am still alive.

一大堆電報,上面寫著「 I am still alive On Kawara」大概有貼滿兩個雪櫃表面的面積這麼多。全部都一式一句。謝謝你On Kawara...看完我還still alive...
Wear it when you are still alive.



因為入場費要$25 美元 (差不多二百港元),實令我覺得這個價錢去看館內展品物不所值,這或許會使評論有些偏激。其實博物館的建築其實蠻漂亮,而On Kawara也有些作品蠻可愛,像是這張五十音我還蠻喜歡。


而館內其餘也有些梵高、畢嘉索的畫,除了可以看之餘也可以聽隨身audio。
(可是就是超過七成都是On Kawara的作品。)

無奈地逛完
雖然說藝術是很主觀的事情。可是即便是有多麼深入、主觀的東西,總有一層客觀的底線,是能夠讓大部份觀眾感到共嗚或是讀出些什麼來吧?

每天時間都花做記錄自己幾點起床、證實自己還在生,把一堆數字、新聞、英文字母印刷出來,這樣的方式來探討人生的意義,不但讓人覺得空泛之餘,更是浪費紙張…還有點浪費時間。。。看完之後只覺得這位創作家真是一個獨樹一格的Artist,可是做藝術家太過自我也是會出事的。


最有觀賞價值和深層概念的說不定是這個:







惡之花 芝加哥 - Chicago, the flowers of the darkness

Chicago-一套長青的Broadway音樂劇,當年開幕長期爆滿,直至開了那麼多年,仍是人潮如湧去看。

金錢、謀殺、性愛、名聲…黑暗交織的故事讓人窺見美國城市的繁華背後一面。

左: Roxie 右: Velma

女主角(Roxie)是在一間活色生香的夜店的一位青春嬌美的年輕女郎,在怒火之下把她老公殺了。另一名女主角(Velma)是位辛辣不好惹、帶著鉑金色短髮資深女郎,數年前曾因謀殺丈夫也捲入訴訟,卻離奇勝訴離場。最神奇的是Velma竟然因而聲名大躁,成為媒體的焦點、更開辦個人表演,叱咤芝加哥。

Roxie看到Velma不但把罪名打掉,而且名利豐收,前往指教,卻被冷落對待。兩人於是結下不解之結。Billy,當年助Velma以神智不醒醉昏昏的理由打脫謀殺控訴,是芝加哥最有名的律師。Roxie希望請他幫忙官司,卻被叫高價官司費。無法負擔巨額款項的Roxie,在請求情人Amos的協助下籌得費用。

成功解決金錢問題,Billy開始替Roxie重新編輯謀殺過程。Roxie被塑造成楚楚可憐,被老公欺凌甚至要脅性命,最終因自衛理由而拿起槍械,往丈夫胸膛開火。此事成為城中熱話,究竟是有罪還是無罪?然而Roxie最關心的不是能否脫罪,而是-她的名字是否能一炮而紅。

Velma的個人秀無法辦成,因為傳媒只關心報導熱哄哄的Roxie案件。而Roxie在關節點上再加添聲勢,在記者面裝作懷孕,讓這個消息為她帶來更多同情。這些消息把Roxie捧得一時無兩,她樂在其中,更拒絕了Velma建議一起合辦雙人秀的邀請,Velma想借Roxie的名聲的算盤打得不響,更被亦Roxie嘲笑Velma名利盡掃。沒有人能夠阻止Roxie在城中的風頭。

最終-Roxie在官司勝出了。然而在裁判時,法庭外發生了另一單槍案。整個法庭門口血液四濺。所有原本報導Roxie案件的記者,趕緊去撲得最剌激的消息。Roxie嬴了,可是她十分失望,大罵Billy無用助她成名。她連一張照片都沒有被記者拍到。她沒有了上頭版的機會,紅不了。

經過這一輪輪金錢、謀殺、制造謊話一連串的戲劇性的過程,結局是十分窩心的。Velma和Roxie兩個過氣女郎合辦二人秀,最後一場演的歌叫做Nowadays。開場是這樣的:

The first time, anywhere there has been an act of this nature 史上第一次,
Not only one little lady but two! 紅炮雙人演!
You've read about them in the papers  你在報紙上看過她們
And now here they are Chicago's own killer, 她們正是現在芝加哥頭號殺手,
dillers those two scintillating sinners 把混蛋痛快幹掉了的
Roxie Hart and Velma Kelly 

這首歌最有感觸的一句歌詞:
You can like the life you're livin'
You can live the life you like
說服自己喜歡現在了的生活
或者選擇自己會愛上的生活

淡出名利,生活或許更加可愛。
有光明,又有黑暗的城市,才是立體。
至於在哪一方,則是個人的選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購票心得:
今天是匆匆走過,見到開場就進去買票。
買了Standing Room Ticket ($27/person)
後來職員看我們站著看,問我們要不要上去坐。
免費Upgrade成Mezzanine (大概$45元) 的座位
這套劇雖然很滿座,可是Weekday臨開場(即晚上7:00)去還是有位,甚至可以撿到平價票。

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

圖書館外的藝術快車 Art Cart outside Library

 今天閒閒地又待在New York Public Library, 看完了一本書。出門口之後突然見到一架Art Cart。本來以為要付錢,問過這位老人才知道是Bryant Park 贊助,是免費的,會一路擺檔到十月的Art Cart。

 其實也只不過是幾張桌子和椅子,可是一個擺置出來,路人那股「偶爾想藝術一下」癮就上來了。不少大人和小孩都興奮動起筆、做起手作來。我也手癮坐下來一個小時畫了一下素描,畫到天開始下起雨來才捨得走。

 之前看過一本叫做《安迪沃荷經濟學》的書,裏面講到紐約市能夠把「藝術」發展到一個既有人文氣識,又有經濟價值的地步,像是Nike邀請塗鴉創作者設計波鞋,商業與藝術的一個交接點。其中很大的推動因素是這些在公共空間的桌椅、咖啡室;讓人們交流,使藝術進行「光合作用」,慢慢萌生起來。

 紐約圖書館外面的椅子是唯著整個圖書館和旁邊的Bryant Park,用意是讓人「停」下來,好好作些思考。香港公共空間不是沒有,可是給人安座的位置不多。應該更多這些地方,讓人安座下來,發發白日夢,談談天。



小孩也一起玩


在冷風中的素描


                              Bryant Park 櫈子多到坐不完


有黑白棋、飛行棋讓公眾娛樂


給小朋友的圖書車


這隻獅子是New York Library的守門神,一隻在南面,一隻在北面。
名為Patience and Fortitude,代表著紐約在Great Depression時期抗逆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