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 The life 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up

來到美國,一個喜歡日本文化的美國朋友介紹我這本書-
書名: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人生がときめく片つけるの魔法/The life 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up
作者:近藤麻理惠




一開始想:題目未免起得太誇張了吧?家居收納的方法來來去去不是分門別類,類別、用途、分用的頻率之類,就是什麼奇型怪狀的箱子。這本更要說到life changing!於是好奇之後還是翻了一下。

自己在中學曾聽過甚麼「凌亂才是家」「龍床不及狗竇」的致命名言,這本書警醒了我,過往一直沒有好好打理之餘,還給合理化這種行為。不可以繼續讓自己生活那麼糟!這本書叫life changing不為過。

丟掉吧,當你再不感到那份愉悅
憑著這個宗旨,Kon-Marie令許多堆積如山的房間謄出它們應有的空間。不像一般家居收納的書藉,提倡「每次收一點」或「把收納變成習慣」。Kon-Marie的方法只要你一次,只一次,把不應該繼續留在家的東西都丟掉-那些無法令你開心的物件。想一想,你希望住在一個怎麼樣的地方?大部份人都應該想家裏都充滿自己喜愛的事物,整齊排列好,然後每天辛苦工作學習回到家後,能夠安然地把人鬆下來。

可是就像日子久了我們的觸感也鈍了。衣服日積月累,衣櫃裏堆滿令我們豪不提起勁的衣物、書櫃上排滿我們「有一天會讀」的書。雖然佔滿本應令人感覺愉悅放鬆的空間,我們卻不會把他們丟掉。「丟掉太浪費了吧!」「或許有一天我會穿。」這些統統都是致命傷。

我們不捨得掉的東西通常因為:一、對過往的連繫、二、對未來的恐懼。不捨得丟掉,不是物件帶有以往的記憶片段、就是害怕將來要用時找不到,或是兩者俱是。但看看衣櫃裏那些不會再穿的衣服、堆在書桌下封塵的課堂筆記吧。這些物件自己也都感覺到,剛到主人家時,帶給主人那種愉悅已經不再。繼續放在衣櫃角落裏它會開心嗎?

懷著感恩地說再見

「現在請把所有東西擱著地上,逐件拿起問:它會為你帶來愉悅嗎?」

這是Kon Mari會跟每個客戶說的話。其中一位從事外國策劃公司,三十多歲中年女性。她很喜歡參加坊間的自我提升課程,家中堆得最多的是書本和筆記。Kon Marie到她的家裏,看到似是磚塊般由地面建到樓頂上的書本,每拿一本書都搖搖欲墜、令人動魄驚心。她要這位女士把全部書擱在地上,然後你只需要做兩件事情:一:逐件拿起-一定要逐件拿起。問一下自己,這件物件會令你開心嗎?二:做決定-留還是丟?

出奇地,這個行為沒有想像中難。開心和不開心很容易看得見分得清。當一件物件能夠為你帶來歡欣,那些客人的眼神會充滿明亮,雙頰緊縮起來,彷彿在回應那件物件。當那些不能夠帶來喜悅的物件,往往面無喜色地,很快就能把它們放進「丟棄」的袋子。丟了之後會後悔嗎?Kon Marie不能說沒有,但奇妙在,沒有一個客人會投訴她,說丟了重要的文件、朋友的聯絡、很有紀念價值物件等等。因為她發覺,真正寶貴的東西並不多,而你永遠不會忘記。

生活的轉捩點
而那位中年女士,她一開始擔心把名片、會找不到之前認識的人。但當她把五百多本書本和小山般連綿不絕的的卡片都丟掉。她發覺,那些對她生命真正重要的人開始聯絡她。她亦感覺過往的負擔都消散了。以前她回家覺得一定要看的書,現在沒有那種義務去看完。反而,新的知識每天不斷來。

另一位Kon-Marie的好朋友,從事IT行業,自入行因工作需要要看很多電腦程式、軟件書。可是當她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都丟掉後。書架上剩下的只有一些社會兒童福利的書。她發現,原來自己年輕時,最喜歡研究的是福利制度,她希望日本的小孩子在父母上班時都能被好好照顧。於是她把工辭掉,自己開了一間幼兒中心,現在有很多客人使用她的服務,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當你開始把不喜歡的東西排除,同時也是在找真正自己喜歡的東西。


成人反斗奇兵,給物件一個家
最後要我要感謝這本書的是,它完全改變了我的生活習慣。
Kon Marie這位Kawaii的作家有一件很很「日本」的事情-跟家裏打招呼。
她有一個習慣,每回到家都會講「我回家啦」,就是看小丸子她們常常會:「ただいま(ta da yi ma)」這件事。
但她出發點是,你住的居所是和你有著最深連結的地方。你也要時常和她溝通。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的屋子會跟你說今天那裡要整理、那些東西要丟掉。

除了這件在日本很慣常的事,有另一件很不慣常事情:感謝那些為你付出的物品。
作者每天回家會先跟自己的波鞋說:「謝謝你保護了我一天。」或「辛苦你了!」之類。
可能有些人看這部份時候會覺得很矯情、很奇怪之類。但是,我自己在實行的時候,彷彿真的感到物件會跟你心靈溝通,特別意識到它的存在是多麼彌足珍貴。

給自己的舊手機發訊息

Kon Marie做過一件事情引起我深深我共嗚。
她有一部手機,款式是日本以前很流行的接疊式,黑白螢幕。她十分喜歡,即使學校規定不能帶手機,她也會偷偷放進口袋裏。原因不是用來跟男孩子聊天或甚麼,而純粹是她每趁小息就偷偷拿出來,欣賞手機簡單螢幕、外殼線條的美。

在大部份人都轉用Smart phone之時,她還依舊用黑白機。不用到壞掉也不換的。
但直至有一天,她的手機真的功能盡失,無法再使用。
無奈之下只好買一部新的,像現在的智能手機。

她轉換到使用新手機之前,她做了一件事,讓我眼濕濕。
她最後都買了新的手機,但她決定在向舊送別前做一件事情。
她要對舊手機發一個訊息。
那時她在想:「該發什麼呢?」
她本身打算寫道:「謝謝你讓我與親人聯絡」之類的說話。
但想到這部手機陪她走過那麼多日子,她心中無限感恩讓她寫下了一句話,
她只寫了:「謝謝所有的一切。」
然後按發送。

舊的電話響了一下,沒有驚奇地,收到了這則訊息。
之後舊手機就關掉,螢幕變暗。
Kon-Marie說感覺很神奇,好像她真的知道你所做的一切,像是完結了使命一樣地離去。
想起我曾經在中學也有一部香蕉色的電話,要把螢幕推上去才出現鍵盤的款式。是我第一部的電話,我不喜歡載耳筒,常常放在耳邊直接聽,掛著的豬仔鎖匙扣常常搖搖擺動…

最具影響力的人

一個小女孩從8歲開始在雜誌看家居裝飾、研究優雅生活風格。小學體育堂時侯,同學都在打排球,她卻跑到課室去整理書架。成長過程中不斷研習和經歷各種失敗收納方案後,她看透凌亂居所的背後原因,歸納出最爐火純清整理法。最後把這門修習變成專業,影響受眾者的生活。看這本書除了看到如何整理自己生活之外,也看到如何專心盡力做好自己喜歡的事,即使是最偏門的,也能走出一條路。

記得初初看的時候,我打算紀伊國書店打書釘打好幾個小時把它看完。在拿這本書的時候,店長和一個記者還有攝影機正在圍住這本書。我不好意思地打擾他們,讓我拿一下書到角落去看。怎料過一會兒那個記者過來問我可不可以訪問我關於這本書的看法。我問下才知道,Kon-Mari被New York Times 選為最具影響力的人之一。不止在日本,她的方法在世界各地也發揚開去。

可是當時只看到一半,還未實行她的方法。很隨便的拉撒略略看完的感受。現在覺得必須還她一個公道。這本書,把生活中最重要,卻一直被我們忽略,卻是很重要的事情,提出來-要有理想的生活,所要整理好你的居所。

在書店看完把書放回書架,一個中年女士看到問我:"Does this work?"
我聳聳肩說:"um...It depends. If you adopt her approach, it is weird enough to make you sentimental to your belongings. You started to have an compulsive disorder to pile up things in order  at home. It works for me."
她半信半疑地說:"Okay, I will get one."






我以前是真的不會摺衣服和排茶包,現在發現跟衣服聊天是這麼好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