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為何學習希臘文

學習一種語言可以做到最好的事,就是除了令你多一門技藝之外,還可以讓你閱懂好多古人的智慧。讀希臘文和拉丁文,通常不止是學文法和生字。這樣教語文大抵枯燥乏味,最多只能令學生懂得用,但未必能感化他。學語言最理想的教法,一定是要跟著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等等,人類長年累積下來的瑰寶,簡單來說要走進文化這個倉庫裏去觀覽才能學得活靈活現。在學希臘文和拉丁文途中,拾遺甚豐,皆因這兩個古文明,以往都是極之偉大。希臘人的藝術風氣鼎盛,拉丁文(羅馬人)善於統治,法律醫學精益求精。

我們一般都覺得希臘文和拉丁文與我們甚遠。但其實日常生活有很多希臘文的例子
運動品牌Nike其實就是源自於勝利女神Νίκη Nike。(希臘文讀:Ni ( i不是發英文字母的 i , 而是發 a i u e o 的 i  音, 所以是 "nee-keh" (/níː.kɛː/) 。Νίκη常常伴著雅典娜。通常你會在錢幣上看到她。她一般是有翼和橄欖枝的。雅典沒出產什麼,只是有橄欖而已。所以嬴了什麼奧運比賽的話,也沒什麼特別獎品,唯有就是套個橄欖桂冠在你頭上。

怎麼讀呢?希臘文所有讀音都是按著Vowel去讀。不像英文,即使好多字裏面有Vowel,也因為各種原因而不會讀做Vowel。希臘文呢?總之按照一個原則,就是見到原音讀原音 a i u e o (阿姨唔愛我),前後有輔音 ( consonant ) 就補上去。原音是什麼呢?原音就是人地佢拼得到人地,人地拼唔到佢。A 和 I ( A in play, I in Lie ) 這兩個都不是原音,而是合音 ( dipthong )。因為a 加 e 就會讀成 A ( A in play ); 而 a 加 i 就會變成 I ( I in Lie)。希臘文拉丁文發音很誠實,見果個字讀果個字。最後是字母,希臘文有24個字,去到英文變成26個字。希臘文的K可以作K又可以作C,Y可以作U又可以作Y,K和Y分工多了。去到英文就把工作分配出去。


希臘文其實蠻容易拼,譬如這個字:Ἀκρόπολις (Acropolis) 
 Ἀκρό (Acro) 就是 "highest point"的意思
πόλις (polis) 就是"city"的意思
所以這就是山上面的城,衛城。可以在敵人入侵時跑上去避難。



parthénos (παρθένος), "maiden, girl","virgin, unmarried woman"
所以巴特農神殿的名字,是源自於僕女、處女。
學家對名字由來有很多紛爭,但大抵與野獸女神Artimes,智慧女神Athena, 和一眾在戰爭時為了守衛衛城而犧牲的女士有關。

只有跟著以下一個烈表,你也可以迅速把英文轉做希臘文,希臘文轉做英文:


他們是誰呢?



ΑΘΗΝΑ = ?



ΠΟΣΕΙΔΏΝ = ?


ΑΠΟΛΛΩΝ = ?


ΖΕΎΣ = ?



’ΗΡΑΚΛΉΣ = ?


ΔΗΜΗΤΡΑ = ?


ΉΡΑ = ?






答案:
ATHENA
POSEIDON
APOLLON
ZEUS
HERACLES
DEMETRA
HERA

Heracles跟Hera, 你拼出來只有Eracles和Era。原因是希臘文是沒有H的。如果字前面有 →’← 這個的話是代表有breathing,如果是向外的話就要加H。 



















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守規矩的野蠻人

話說今日去天水圍屏山圖書館,我去左兒童圖書閣。果度有一個十分罕見,舒適既大木板,可以俾人係入面坐,係入面玩既區域。我係果度睇書同用電腦。跟住有個阿叔管理員走黎同我講,話呢度係兒童圖書館,好多細路走黎走去,整親你個電腦就唔好啦,你不如去番自修室/大人閱讀室果度。

「整親你部電腦就唔好啦」係客套說話,真正的原因係因為佢覺得以我一個二十出頭既人,坐係兒童閣果度睇書,係唔應該,所以請我離開。

跟住我話,我會小心睇住自己部電腦,唔洗擔心。佢意識到我唔肯走,同我接話:「咁但係呢度係兒童圖書館喎。」暗示住我並非兒童,唔應該係到做野。跟住我就話:「你既意思係,唔係兒童就唔可以係度坐?」我接著講左一句我早知道不會止戰的說話就是:「我心底裏其實也是個小孩」。可能我的外貌已經唔似個細路,但我仍然充滿童真,結果換來他敝了我一眼。回到理論上面:「咁果位媽咪佢係唔係都唔可以坐係度?」。我固然知道媽咪陪個仔讀書係天經地義啦,我故意試下佢。佢指住通告板話:「小朋友要有大人陪同先可以進場。」果個大人有小朋友係度,所以大人緊係可以坐係兒童閣啦。佢仲順理成章咁講:「咁你有冇小朋友要睇住呀?」佢呢個謬誤邏輯簡直錯得交關。依加係講緊小朋友要大人陪住先入得咋啵。唔係話大人一定要帶住小朋友先入得喎。我繼續問:「咁如果有個婆婆坐係呢個兒童閱睇書,你係咪趕佢走?話因為佢無帶住個小朋友?」

講到尾,呢個管理員係用緊佢個觀感黎判定我應唔應該出現係兒童閣。但係佢又要想藉用圖書館既規文黎請我走。其實講到呢D事件,最後都係歸到一個字:decency。舉個例:依加有個人就帶左佢隻貓入黎兒童閣,管理員話唔帶得入黎。(我地假設圖書館真係忽略左有人會帶寵物入圖書館呢點,而無特地則明文規定話唔比帶寵物入圖書館。)果個人就指住通告板上講:「你呢度話『小朋友要大人陪住先入得』姐,你無話寵物唔入得去喎。」呢個就係一種無觸犯規例,但超出左所謂,「社會廣泛認同和樂於見到既行為」。我地既社會裏頭,除左法例之外,一般有種廣泛共識去默許乜野係應該被大部份人接受,乜野唔應該。呢份默許如非必要都只係大家心底裏默默念而已。將呢個原則放係帶寵物入圖書館既案例,照道理來說我地普遍都認為,動物即使長年受教都好,都唔能夠好似人咁對其行為有充分掌握而不至於給他人添麻煩。這包括了控制大小二便或其他野性一時按捺不住等等。所以帶寵物入圖書館,會增加弄髒書本、破壞場所既風險。公共圖書館係屬於公眾既資產,所以一般有股防範意識去防止一D私人過錯導致既損壞。帶寵物入圖書館,呢種indecent(indecency 源自於增加破壞的風險) 既行為普通人係唔樂於見到。所以即使管理員唔理,主人都會感受到身邊好似有股壓力,圖書館使用者在貓狗進場一刻都會大概皺一皺眉。這就是試驗decency的第一指標,週遭人既反應。

其實呢樣野同坐地鐵讓座好相似。如果係地鐵車廂好多人之際,有個公公或婆婆走進車廂,後生仔可以好快感受到四周的視線,「年少氣壯的年青人請讓座吧!」期許的眼光。這就是約束社會的一股力量,不是靠明文立法例子的約束力。目前冇法例話年輕人一定要讓住俾孕婦或者老人家。但係我地都樂於去見到人讓座俾有需要既人。成個驅使人做善行既動機,唔係靠基於懼怕犯禁,而係嚮往別人對自己善行既稱讚。但偏偏呢個世界上總有一D,自以為對對錯有一點意識,就任意拿來放大對別人進行審判,妄下指令既道德警察。佢地毫不臉紅咁驅逐斥責D唔讓座既人,希望藉住羞辱佢地既方式,黎達到津津樂道既「善行」。有些甚至以為這種「英雄行為」會招來喝采。這種方式實在是對人的心理需求既一種誤解。

社會的約束力,除左靠規例之外,仲有一方面叫感化,叫修養。

咁講番轉頭,我係兒童閣睇書做野算唔算超出descent既範圍呢?睇你點睇。我為自己申辦既過程就係咁:圖書館都係俾人坐低,閱覽資料。按照呢個道理,裏面有得坐既地方,都應該係供人閱覽用途。所以我係入面閱覽我既電腦,寫筆記,係絕對第一無犯到圖書館既明文規定,第二,符合普遍人對於係圖書館乜野行為可以接受既decency之內。

至於個管理員講果D咩野:「係圖書館係要睇圖書(而非電腦)」、「要睇公共圖書(而非係做私人事宜)」、「不是兒童就不能進兒童閣(有小孩既大人才能進場)」。呢D簡直係無稽之談。唔通係入面睇一本自己帶來既書就係唔低?睇手機、睇平板電腦,又如何,佢地屬私人物件所以唔容許係公共圖書館睇?當容唔容許一個人係公眾場地做某件事,係基於佢既行為符唔符合一個標準,而呢個標準又係可以不斷係尺上走來走去。,誤用規矩去說理既人就變得危險。因為佢地極之模稜兩可,一時話圖書館係睇圖書唔係做功課用電腦,一時話圖書館係睇公眾書,一時話兒圖書館係兒童先入得。結果係一個係度混淆視聽,拿著雞毛當令箭既人。今天學到最貼切的一句拉丁文: Quis custodiet ipsos custodes? ( Who will guard the guards themselves? )

在我來看,佢真正可以趕我走只可以基於兩點。一係我唔遵守左一D明文例定既規則,包括就係穿住對鞋入去果個兒童閣。或者食野。或者我做一D係圖書館被大眾廣泛認為唔許可,而且擾亂他人既行為,例如除哂身上既衫,或者發出聲音滋擾他人。呢個管理員,經過一小時既沉思之後,有搞清楚脈絡,知道呢兩點先係唯一可以趕走我既方法。豈料佢竟然走過黎指住我枝筆,話唔該你收埋佢,「你枝筆有機會傷害他人」。係呢個世紀,可以用筆傷都人都算係幾高超,但最傷人的是一知半解。唔遵守秩序既人當然破壞社會安寧啦,但係,一D守規矩既野蠻人先可怕。因為滿口謬誤,但係嘗試講出黎令人覺得好有道理,根本人迷惑人。二是佢會捕風捉影,不斷扣你帽子在你頭上。這種守規矩既野蠻人,就係令都市人本已經疲憊既生活,更添厭惡既其中一個原因,好似身旁草木皆兵,總是忌諱自己行為會踏過界而被人斥責。


話說回來,我純粹是因為那個非常漂亮的木地板才去兒童閣。那塊地板喚起緬懷童年尚坐在地板上做功課的回憶。

變成大人之所以悲哀,是因為週遭的人都忘記了,我們都曾經是個小孩子。然而,所謂既寬宏大量,不正正是把對方當作小孩子,對他們的行為有莫大的寬容和多於一種的揣測嗎?我們甚少會想小孩子的行為是帶著可惡的動機,是可恥的人,是要故意來氣弄和刁難自己。若果小孩拒絕我們給他們的食物,我們會處之泰然、一笑置之。我們或許可以用這寬敞的心,去對待那些為難和阻撓我們的人。可能這位大叔,年少時也曾被某個年長的人嚴苛的教導過,甚至有意無意令他感到無地自容。他也和我們一樣,是成長中帶著某個傷口長大的小孩子。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電影]愛情與友誼

真摯與這部電影的名字-愛情與友誼-是人生中最大的快樂之源。一如在珍‧奧斯汀的小說,我們看到這種真摯的快樂並不容易得到。人要是沒經過大災難,很難懂得去特別珍惜的貴重之物。這部戲特別強調婚嫁中的情感,但更加器重的是一種對經濟考量,對財學的管理和計算。

這部戲講述女士蘇珊,一個丈夫剛剛去世的遺孀,要為自己和女兒另覓安居。丈夫因病離逝,往日的豐饒生活不再,為了確保自己的安樂和女兒的未來,她拜訪住於山居Churchill的丈夫的弟弟Charles Vernon和她的老婆凱瑟琳Catherine Vernon。凱瑟琳對她異常的關顧感到迥異,她閱到了信:「我非常想看看你的孩子們」-這個從來未打動過蘇珊的關顧令凱瑟琳感到迷惑。

在接訪蘇珊期間,凱瑟琳的弟弟Reginald DeCourcy與蘇珊會面。R與老練的蘇珊女士談笑風生,有了好感。R年少有為、才智兼備;但年少氣盛的他,竟然慢慢被欲擒故縱的女性殺手鐧捕住。在當時社會,R知道自己若如蘇珊女士寡婦再婚,必定為家中帶來羞恥。在父親眼中,蘇珊女士更是一個心計甚豐的女詭。在父親的質問下,他誓言他倆二人絕無可能走在一起。然而隨時日而過,蘇珊女士為自己的再婚大計漸炊成形,無論是英俊青澀的R、或是另一物色人選才大氣霸的Manwaring,皆已是半個囊中物了。

如果觀眾是有家室之人,或許會對蘇珊女士份外氣憤,終日尋找機會再嫁,縱使可以理解,卻難以令人讚揚。但若觀眾與她一樣,一向生活華貴,丈夫亡逝,生計無望,必定能理解她心機計算去找丈夫。往日她過著毫無擔憂的日子,正已今非昔比,若不懂得使展權計為自己定下居身之所,恐怕老年坎坷潦倒。加上已是韶華四十,花朵最盛之季節,再過便是泛人問津,蘇珊女士勢不可擋。

有見及此,蘇珊女士這角色,不是童話的白雪公主,也不是利欲薰心之人。她只是跟我們一樣,在逼切的困境需要擇木而棲,也要為女兒尋覓好人家,乃求生和母性。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她,手上最強的牌,就是聰慧的頭腦,能打交道打到條款都便益自己的口才,以及絕色的媚技。

計劃一的糾結。蘇珊女士的第一計劃是把女兒嫁出去。話說不遠處的村莊馬汀代爾(Martindale)有位待婚男士,名叫Sir James。占士為人純樸敦厚,只是有點憨。戲中當他走進Churchill的雅苑裏,他第一個問的問題是:「阿啦!這個地方叫Churchill。但我沒看到Church,也沒看到hill。」眾人都不懂得該笑還是什麼-「合起來了教堂與山,變成這氣勢磅礡的別苑。哇啦!」顯然他有點童真,但欠缺一點sensibility。另一幕,眾人聚餐,他把玩綠豆的言談更是令人噴笑:「這綠色的波波叫做什麼呀?」「豆」優秀的R回答:「這是青豆」。「喔呵!新款的菜類。」占士愣愣然:「應該回些回去馬汀代爾種。」在俊朗的R面前,占士顯得份外愚鈍:。縱然如此,占士身家豐厚,能夠給每年一百萬便士給妻子生活,也是願意這樣做。這樣又是黃金單身狗確實世間難求。不過說到尾,婚嫁不是一門生意,不可能純粹為了滿足物質需求,而嫁給一個男人一輩子。但很可惜,當時的年代大部份是這種念頭,蘇珊女士作為媽媽也是這樣要求女兒去嫁一個男人。

這不難令我們理解她女兒-費德莉卡(Frederica)的鬱結。她十分抗拒這段婚姻。跟媽媽的抗辨時候-「占士是個好人。」她訴說:「但如果不是嫁給他的,我或許會喜歡他。」蘇珊女士一面強硬一面描繪出沒有錢的生活,質問女兒要靠什麼維生。女兒說她會去教書。得到的答案,竟然與費德莉卡跟R之後的哭訴一樣:「顯然你待在學校大久了,沒出去真的受過些什麼苦。」然而這幕哭訴,成為了日後二人情根深重的種子。


藉著母親和女兒,兩個處於人生不同階段,經歷人生不同事物,也展現出對婚嫁截然不同的看法。蘇珊已年至四十,經歷過寡婦生活,以及要照顧女兒的學費,婚嫁對於她而言是救濟扶援。費德莉卡香苞初出,亭亭玉立未經風浪,一直在父母親的庇蔭下,結婚仍是與相愛之人同連理-如此簡單而已。

珍奧斯汀一如同在其他小說一樣,藉蘇珊女士展現了美滿婚姻與夢幻愛情的交叉。愛情像是經營一門小生意。要是沒了管理錢財的能力的話,很難共享物質生活的滿足。但要是沒有感情的話,也如一潭死水,了無活力,只是埋頭苦幹而且。

最後經歷一場大龍鳳。R發現了蘇珊女士竟然分散投資。原來她與R會面之後,一直默默與另一物色人選Manwaring私密見面。很多時靠好友Alicia幫忙佔據著自己,好讓R不會發現蘇珊與人私聚,她便可以與Manwarning會見。這個謊話令R看透蘇珊對她的情愫。或許她對他還是有愛慕,但當中更多的是機心和計算。她想擇木而棲,還要最上等的木才滿足。這傷透了R的心。

蘇珊女士的婚姻大計告吹。她一直機心防犯費德莉卡與R產生情愫,同時為自己找最後的碼頭來拍。但一腳踏兩船使她成為了愛情的罪人。踏破鐵鞋無覓處,千年道行一招喪,敗在自己對愛情的太過老練、太過操控當中。她對身家豐厚的男士的覬覦,俱使她聽服好友Alicia的勸告:「與其長其靠別人的好客來生活,倒不如嫁給一個真正屬要自己的丈夫。」要知道,現在沒有了真摯的R,倘若嫁進Manwaring有頭有面的家裏,家中盡是親貴,也得終日受人冷言冷語。看通之後,眼角底下的占士反而成為了適當人選。占士有穩健財富之餘,也安於用給妻子身上。雖然憨傻,但是良善,不是正正合了蘇珊的意和補足了她的性格嗎?

另一邊廂,R發現,他所傾幕蘇珊女士備有的智巧伶俐,以及一直嚮往,錯以為蘇珊其實備有的真摯,均能在年幼的費德莉卡上散發著。R亦因協助費德莉卡辨論時,一種憐愛。費德莉卡被R的援助,亦對他傾慕。兩日在一同經歷這些弄潮,建立了不少情誼。兩人最與在教堂中共諧連理。兩對情侶都在恩緣際遇後,找到最適切的配對。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大學求什麼

今年是最後一年大學生涯。或許正是最忙的時候,最適合停下來看看自己的步伐。

說走來奇怪,在四年級這一年,我突然跟本班一個女同學熟絡起來。我就把她化名叫阿鷹好了。我和阿鷹不知在默許下有種投契。自從有一次放學一起飲茶和用英文聊天之後,我們開始習慣地見面,慢慢熟絡起來,有事沒事在學校閒著都會找對方。

有一次阿鷹問出了我一個,深藏許久的秘密。她問我現在GPA幾多分。這件事說出了我鬆一口氣,我成績其實不是很好,目前四年級還不過3。阿鷹她也是。我回想起在二年級完結的時候,我拿了一個空學年去了美國。從美國回來第三年級開始,我整個人大變。上課常常發問,功課也拼命去做。很多人看我的戰鬥格猜想我GPA應該蠻高的。說回來,我自回來的三年級開始的確一個A,兩個A這樣拿。但許多同學不知以前一年級、二年級生的我是怎樣面對讀書。

剛入來,我對讀書都是得過且過。由中學轉換了環境進了大學,當時覺得上了岸,最重要的事是擴闊視野,識多點人,而不是讀書。眼下底最直接的方法是參加最多的社會團體,而整個人的精力也投放在那些事宜。當時我一心覺得我的成就是在於見多識廣和會交際,而不是會讀書。我沒有放精力在讀書,甚至把不認真的態度當作成是有其他更祟高的追求去看待。很多課目我草草了事,當然成績也是不如理想,我一年級和二年級各有一個D,成績是過不到3分(4是滿分)。當時我都會有一種自我安慰,說很多人只會死讀書,長大了也不會有一番成就。

這樣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一方面我的成績每下愈況,另一方面卻游說自己說這才是傑出人才的表現。回看起來的確是很自以為事。有成就的人,當初可能真的放下了書本,但在放下書本之前,他們已經很明確知道自己的才能放哪裡才用得準。未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千萬不要在大學胡亂放棄學業。

讀書開始變得有趣
我是藉由去美國的一個空學年,才真真正正認清了自己的興趣,了解自己的弱點,對世界重要事情的不了解。回來之後,我想當一個英文老師,這樣想通了之下,大學的知識對我是彌足珍貴。我去上的每一堂都是捉當中的精髓吸盡出來:文法堂(Grammar)要了解語言規則和解釋方法、語意課(Lexis and Semantics)要知道字根的始源和演變、教學堂(TESOL)要模擬作為一個老師怎樣去掌控課堂。

同時,我發現了有一些知識對於我而言是沒那麼珍貴的,像是商業英語、廣告英語、公關英語、電腦語言。它們是一些硬件,給像是已經在運輸帶上的人,很緊急要拿出一兩個錦囊救命,沒時間浸淫泡練之下,才要吞下補充劑維他命。我注定與這些硬件英語沒緣分。

我最深切熱愛的,是文學(Literature)。你很難說它有什麼的作用,但它在我人生中的作用是影響是莫大的。我從王爾德、賈奧斯汀開始看。一開始只是看短劇對白、之後是小說。浸泡在那些聰明、幽默的角色的對話當中,就像經歷了無數個社交場合;可以開始懂看人眉頭眼額,把日後看見各式各類的人,與小說中的角色配對。而且擁有了一大堆活靈活現的詞語,可以描述各種人性和行為。無論在英文文筆以及人生閱歷,都令我整個人眼界大開。

我們讀詩篇,不是因為能夠獲得一官半職。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其中一員。是人類的一員,就有需要把自己的份兒拿出來。在這精彩爛漫的人生,你會寫怎樣的段落呢?詩篇這種東西,或許不會賺你一官半職。律師、醫生這些當然是值得追求的名銜,也是維持生活的基本支柱。但文學給我們熱情,這份情熱容許我們在宏大的生命中,貢獻你的段落。你的段落會是什麼呢?

從谷底爬上來

雖然去到今天,我已經知道自己,即使全部科目拿A都好,也到不了上級二等榮譽的,最多都只能是下級二等榮譽。

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家裏金碧輝煌,很難會有鄰居過來送暖。身處劣勢的人能夠理解憂慮,是比較願意同人分享的。人是在共同渡過難關,回想那互助才猶其能體現到溫暖吧!我和阿鷹,自嘲為大學低分的喪家之犬。但是在分數之外,我們對於追求學問,仍然是帶有無比熱情。我倆對於學校提供的通識課程具深厚興趣:她介紹我去聽政治理論,我叫她去上拉丁文。我倆的友誼,不是建基於互相祟拜、仰慕。而是在於我們皆能把自己成績低分,這件事承認。在對方面前自己脆弱的地方,不會成為笑柄。我們可以能夠互相檢察,修改愚見,一同搜獲珍貴的寶石。這樣物以類聚的朋友,哈哈,像是在大學闖盪的好夥伴。

對於這趟大學之旅,我不感失落。我頭兩年是常常想像自己在糞坑裏,整天發著在商界打滾的美夢,整個人有點唾棄知識。在空學年回來,我醒覺了。人生有時,像四季一樣,在大學的時候,有大學應份的追求。大學是最無負擔,是人生的春季。春季的追求不要等到秋季才來後悔。在我來看,大學就應有三種追求,那就是知識、愛情和朋友。我在大學能夠有一個同落難的朋友。然而我們對珍貴知識仍然一夥熱切渴求和一團火。這樣的結伴,能彼此分憂,互相鼓勵,實在是夫復何求。也令大學孤獨的生活多添一點溫馨。我也開始看到書中的黃金屋。我分清了哪種知識對我是最珍貴的,文學是我最大的熱情之源。我奮力從谷底裏爬上來,成績有慢慢追上來。雖然最後未必有榮譽,但是我在爬坑過程中,我發現了牆上那些未被人發掘出來的閃亮寶石,我盡力把每粒的精髓都吸出來。我慶幸沒有急於求成而把求學的一團火捏熄滅掉。

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翻譯]まだら恋椿外道

[翻譯] ALI PROJECT - まだら恋椿外道

ぽとり落ちる首  / 扑通掉落的首級
紅椿いくつ / 紅椿幾許紛紛
泥濘る土の上 / 泥濘黃土之上
まだ朽ちもせぬうち / 內裡竟未腐朽


はらり掌に / 輕垂掌心之中
喀いたひとひらの / 吐出一杖
鮮やかな色は / 鮮艷色的
わが身の中の不浄 / 是我身的不潔


灯る焔 花灯籠 /  燃起炙焰 花燈籠
あの人の寝枕に / 去,在那人的寢枕之上
「放しゃんせ」 / 「放上去吧」


ここは最の果ての森の / 這裏是盡頭的森林
斑月の格子戸 / 班駁明月的格子戶
裏と表 躙り出口 / 裏與外 越過的出口
どちらへ繋がる / 到底通往何處?


行くか引くか / 前行 欲步
丁か半か /  單與雙數 
卜う吐息ひと筋 / 占卜出吐息一絲


窶した胸に差し込む闇は / 萎靡胸脯  射入的一道闇
生きて絡む / 是生的縛絡
射千玉の黒髪 / 射千玉的黑髮




蹴鞠の転がる / 蹴鞠徐徐滾動
千年鳥居を / 到千年鳥居裏去
潜れば連なる / 會將一連串潛藏的
現そみの朱紋様 / 朱紋樣  浮現出來


鼻緒切れて / 草履鞋帶夾緊
玉砂利 数珠 / 玉砂利  數珠
その足をあと一歩 / 來,往那雙足一步之後
「踏ましゃんせ」 / 「踏出去吧」


女外道 けもの小径 / 女外道 獸小徑
夜叉ノ池の畔へ / 向夜叉池之畔 
愛と悪と慾と / 投進愛惡欲望
交じり合って目合って / 相交混合 閉上雙目


恋の骸 流れ堕ちて / 戀之骸骨 經已流產墜落
胎む夢の血肉よ / 懷上夢之骨肉吧


見送りましょか / 要目送嗎?
奇麗な態で産まれ変われ / 以如此奇麗之態  誕生蛻變
着せよ絹帷子 / 穿上絹帷子吧




「死んであなた何処に逝くの」と / 「死後的你會終歸何處?」
真白い目を向け / 向著純白的雙目謂
訊くのは誰ぞ / 在耳邊作響的又是誰




時は戻る 百鬼夜行 / 時晨來臨 百鬼夜行
追って追われ消えゆく / 逃避追捕 消失無影
つづく影の赤毛狐 / 赤毛狐之行蹤
後は恨と鳴け / 是苟延的恨和悲鳴


男外道 けもの小径 / 男外道 獸小徑
夜叉ノ池の此方へ / 夜叉之池由這裡去
見送る背に朝日の白刃 / 目睹著送往背裡去的 朝日白刃


ここは最の果ての森の / 這裏是盡頭的森林
斑月の格子戸 / 班駁明月的格子戶
裏と表 躙り出口 / 裏與外 越過的出口
どちらも塞がる / 皆已窮途末路

行くか引くか / 前行 欲步
刺すか抜くか / 剌與拔出
赤い糸のひと針 / 赤紅絲般的一針


息を殺した夜毎の闇に / 每晚把氣息斷絕之闇
生きるワタシ / 讓我  活起來
射千玉の人形(ひとがた)  / 射千玉的人形

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A級戒嚴令 聽了天氣很腦

2016年8月份,Ali Project出了新的專輯,名為「A級戒嚴令」。這專輯的名字看上去給人的感覺像有金屬的鐵锈味;聽上去拍子像牛頓擺,鋼珠相碰跳脫;曲風則像七巧板一樣玩味甚豐,歌詞暗藏一點尖銳錂角。日文說「腦天氣」形容這首歌真的蠻到位,意思是指漫不經心、輕佻投機,不多考慮,難道是在形容這個世代像我的年青人!?


1.永久戒嚴令 -這首歌帶有威嚴。
戒嚴令是指國家進入了特別時侯,政府審時度勢之下可以用與平常截然不同的嚴苛手法,譬如跳過法例程序執法、宵禁等等。縱然戒嚴令通常頒布在令人驚恐的時候,但日常日復一徹的官僚,突然打破了硬棚棚的程序,倒使人有種窩心的快感。
 這首歌的副歌有種層層遞升的感覺,聯想到緊急法案要呈上到教宗、元首等一層又一層的官僚批章,作出重要的判斷,決定人性下世紀的去向。



2.異種革命 -像牛頓擺跳跳彈彈的曲調,為這張專輯帶來調皮的歌風。歌名「革命」聽起來嚴肅,但爵士風和Saxophone隱晦地指出革命很奇異!這個世代很喜歡什麼都加個「革命性」給它:革命性的化妝品、杯面、奶粉。或許這首歌也來插科打諢一下,雙手舉起說:我又來革命嚕!
 值得注意是兩段副歌後間奏的「lalala…lalala」,寶野一反以往風格,如童真的孩童拿著繪畫筆在色彩繽紛的世界凌空慢動作懸空的感覺。


3.薔薇美與百合寧之不可思議的酒店 -這首歌的兩朵花清幽脫俗,而不可思議的酒又混雜了世俗的元素進去,到底是什麼鬼?花朵與酒店,大自然與人類成就的表現,拼起來有什麼令人神往的事?綿密省力的敲擊樂為了響開序幕。


4.絕叫哲學 -鐵铐的唱風,猶如指甲刮在黑板的啞啞聲般令人的難受。喉嚨乾旱的聲音,就像困在水管裏爬不出來,又同樣缺水聲嘶力竭的困境。在這樣的折磨底下,或許尖叫與哲學是唯一出路。



5.最後的藝術館 -有一幅很美的古代圖畫掛在眼前。



6.昭和B級拙之食法 -歌名耐人尋味。旋律緊奏令人上癮,調配出令人意想不道的意境。再看歌詞,一見甚少與塵世扯上關係的寶野,這次來俗世。這次的插科打諢,彈核吃太多零食的社長、總理大臣。這首歌的濃郁去形容!


7.生舞樂團 -想到一個正在下蠱的女人(說不定是男變女)。聲音很委屈,感覺她屢受情傷。然後想到一條蟲彎彎曲曲的身體。可能是報復在準備報復。委婉的、冶豔的、情色的、哀求的、但又欲言又止…到底她是施虐者還是受虐者…


8.班戀椿暗道 -我對這首歌的期望甚高。副歌的音韻有瞬間墜入了森林,與妖獸競賽的狂熱。歌詞又有於叢林樹影下,抬頭仰視天空,靜謐以內心感悟宇宙的奧妙。這首歌我會用﹝Illuminate﹞這個字去形容,與《贗作師》中「天譴與超克」這首講述海、山、森、星的自然系格調相似。
 班戀椿暗道中有女夜叉出現,令我聯想她另一首歌《禁書》的「雪華懺悔心中」,越過針山峰,渡過賽河源,那種視鬼神為人性的監察,因為害怕鬼怪的惡役而不敢在世作惡。女夜叉,是美型惡役的代表呢!
正所謂:「The fear of God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9.惡性進化 -人性或許有陰暗…但我們是否原諒侵犯者,給多少憐憫,在乎他怎麼述說動機。惡性進化令我腦海中出現一個境象,是深山孤海、頭載竹笠,獨撐小舟,作了什麼很悔懊、罪疚的事,跑到深山去避世。無論是討厭自己或是討厭世界,這首歌就是撫慰和諒解的歌。

10. 愛哭鬼達利(純音樂) -可愛的純音樂,間中會聽到貓啜泣的聲音。單車脫鏈聲,讓人有種游手好閒的感覺。


最後-試聽~↓↓↓↓↓↓↓↓↓↓↓↓↓↓↓↓↓↓↓↓↓↓↓↓↓↓↓↓↓↓↓↓↓↓↓↓↓↓↓↓↓↓↓↓↓↓↓↓↓↓↓↓


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

無法留在美好的手機時代-逝去的諾基亞

(本篇文章含有極度值得鄙視的落後主義,敬請留意)

(本篇文章含有中度責之切的口吻,敬請留意)

這篇文章是為了表達我對智能科技時代的愛與恨。智能科技時代的出現,最適合的例子就是諾基亞。諾基亞這個曾經是手機界的一哥,在這短短十年間,迅速被蘋果和三星以智能手機打低。一部部如雨後春荀生產出的智能手機,能夠隨時隨地接通互聯網的,成為人們手上的寵兒。智能手機象徵了智能科技時代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生活的一面。我們太習慣稱很多東西為「革命」、「革命性」。這個字如非到達改變整個文化的外貌,都不應該拿出來用,譬如用在化妝品、奶粉或藥物膠囊上,我認為是很不恰當。但是,用在智能手機上我覺得不為過,因為它真的改變了我們人與人自己互動的方式,每天在街上流連時的樣貌。

智能手機總括來說有快、達、平的三大優點。換句話說,就是在經電腦程式人員的設定下,你只需要向欲求服務的網絡上提出要求,就會隨時有一個人工智能(即是自動)答允你的要求。它會把人的大部分需求以高速、低勞工成本、跨地域的方法做妥。科技給人充滿能量的地方就是這裡,快、廣、達,什麼都好OK。

這就是使傳統舊型的T9鍵盤手機拼不過的地方。在商業世界重重複複的競爭我就不想多提了。我反而要老調重彈一下,紀錄智慧科技時代下,一些想留在落後位置的原居民的聲音。我也不是抗拒進步,但有時進步太快,是很令人痛恨的吧?譬如說好多原本我們覺得可以長相廝守的東西,在不過幾年就自動退出或被淘汰了,真的令人感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段是私人日記,紀錄一下我舊型手機就快不能用的迭事,可以跳掉。
幾個月前,我上網買下來了一部諾基亞301。這部手機用得我好開心。因為它內置Whatapps!其次是可以上網,但因為很慢所以我極少用。其餘的功能與傳統T9手機無分別:打出、打入、拍照、傳短訊。換句話說,我可以不被網絡干預和壓倒的方式去使用近乎原始的手機,同時能夠維持當代人認為正常的社交

但最近Whatapps顯示一個在程式上顯示,說在這部手機在2016年12月31日之後,就再無法在使用Whatapps了。原因是因為,像我們這些用很舊運作系統的手機,拖慢了其公司的發展,令廣大用戶無法享受更高品質的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喜歡這種時常在變的環境。買的時候還打算整輩子都用這款手機。它滿足了我跟朋友隨時隨地發訊息聊天這很很低卻必須的要求。然後,它的外型,功能都不吸引。除了打開相機拍拍照,玩貪食蛇,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娛樂。

比較之後,智能手機螢幕都很光亮,然後花款,介面特別多,也有無盡的遊戲程式下載,學習軟件,特別令人整天一直玩都樂此不疲。看著這部只能拿來通電跟打訊號的諾基亞手機,誰會感興趣一整天去按這個東西。所以,我在火車,地鐵,真的可以安靜下來,發呆放空。我這才發現中學時期,在巴士上有多少個百無聊賴放學的下午是這樣渡過。回頭看來,那些發呆,卻是我在中文寫作上,天馬行空靈感的來源;那些放空,就是讓我跟兇惡肥婆吵架,以令人咯咯作笑的妙句回應,引領我的繆斯。




用智能手機的時候,總會伴隨著一些不好的習慣。譬如說周末要去一個地方,數年前的我會在出門前準備好地圖,我會先計劃好怎麼去,有次我去南生圍,我還自己親身畫了個差不多半個元朗的地圖,怕自己迷路!我喜歡這樣的自己。但我知道自己的個性,在智能手機前會養懶!因為智能手機的方便,隨時都能查到資料,便會養成習慣,在出門一刻才來出找地點和路線。這樣變相會把各種知識都「外化」了。所謂外化,就是說當我們擁有龐大的資訊,而且隨時都能攝取下來的話,那我們只需要做的是查閱


都市人都有utilitarian 的魂魄,總覺得不能讓時間從自己平白的指尖間流走。所以只要有手機在手,就一定要去做點什麼,有否進步不敢說,至少按著按著讓人覺得心裏踏實。智能手機在手,可以貼近都市中令人嗜血的資訊,或是聽聽在耳邊周而復始的西班牙讀音,或是用手指將糖果撞來撞去。



小時候爸爸在清明節帶我們去拜山,要由中環坐到柴灣尾站。我們三兄弟往往覺得車程好久,快要忍不住無聊就會剛剛好到站。我們在車上,什麼都沒有。唯一的娛樂是車上那握手柄。在我們眼中,那不是手柄,而是森林裏的樹枝,我們是猴子。整天攀呀攀,互相取笑。到了柴灣,我們會去撿石頭,當作子彈,有時候往山頭下丟。那個袋,從來不滿,只是數塊難石頭,但充滿記憶,真的是樂此不疲。




到今天,我們都長大了,也學會了在公眾守紀律,不打打鬧鬧的。無聊沒事幹,都拿起手機來面對著屏幕…中環甫上車,覺得有很長時間可以做些事兒,但轉眼間就到了柴灣。總會覺時光飛梭:「咦,到啦?」可是都會忘記了自己在這途車,究竟幹了什麼。這些時間,與其說用來是充實,有效率的時間,不如說是死掉了的時間。時間縫隙是填滿了,就像手上拎著一個飽滿的袋,裏面充滿著七色幻彩的波子,無謂的娛樂。看著這種偽裝的效率,庸碌的娛樂,不禁低頭感嘆,好像已經有許多個夕陽這樣消遣渡過,心中也放不下幾多真的有意義的東西。唉,反正也沒有事幹,填塞空虛罷了…

人還是要點真正休閒的時間吧…讓我們靜靜。一部舊時代的手機,或許不是一個身上長著七彩幻毛的寵物,但卻指出了與時代最完美的距離,可能是站後一點去觀摩。它可以是個忠心、啟發慧根、馴養、教人謙虛的良寵。



無法留在美好的手機時代-逝去的諾基亞

(本篇文章含有極度值得鄙視的落後主義,敬請留意)

以下落來,我將會帶著責之切的口吻,去表達我對智能科技時代的愛與恨。智能科技時代的出現,最皆的例子就是諾基亞的更替。諾基亞這個曾經是手機界的一哥,被蘋果和三星以智能手機取代。一部部如雨後春荀生產出的智能手機,能夠隨時隨地接通互聯網的。智能手機象徵了智能科技時代的出現,也改變了人們生活的一面。我們太習慣稱很多東西為「革命」、「革命性」。這個字如非到達改變整個文化的外貌,都不應該拿出來用,譬如用在化妝品上,我認為是很不恰當。但是,用在智能手機上我覺得不為過,因為它真的改變了我們人與人自己互動的方式,每天在街上流連時的樣貌。

智能手機總括來說有快、達、平的三大優點。所指的,就是在電腦程式的設定下,只要你向欲求的服務上登入,隨時都有一個人工智能在,把人的一切需求以高速、低勞工成本、跨地域的方法做妥。科技給人充滿能量的地方就是這裡,快、廣、達,什麼都好OK。而這也傳統舊型的T9鍵盤手機拼不過的地方。這些商業世界的盲目競爭我就不想多提了。我反而要老調重彈一下,紀錄智慧科技時代下,一些想留在落後位置的原居民的聲音。我也不是抗拒進步,但有時進步太快,是很令人痛恨的吧?譬如說好多原本我們覺得可以長相廝守的東西,在不過幾年就自動退出或被淘汰了,真的令人感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段是私人日記,紀錄一下我舊型手機快沒得用的迭事,可以跳掉。
幾個月前,我上網買下來了一部二手的諾基亞301。這部手機用得我好開心。它除了內置Whatapps,其餘功能與T9手機一模一樣。換句話說,我可以以十年前的手機的運作模式(打出、打入、拍照、傳短訊);去維持正常的社交。

但最近Whatapps顯示一個在程式上顯示,說在這部手機在2016年12月31日之後,就再無法在使用Whatapps了。原因是因為,像我們這些用很舊運作系統的手機,拖慢了其公司的發展,令廣大用戶無法享受更高品質的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喜歡這種時常在變的環境。買的時候還打算整輩子都用這款手機。它滿足了我跟朋友隨時隨地發訊息聊天這很很低卻必須的要求。然後,它的外型,功能都不吸引。除了打開相機拍拍照,玩貪食蛇,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娛樂。

比較之後,智能手機螢幕都很光亮,然後花款,介面特別多,也有無盡的遊戲程式下載,學習軟件,特別令人整天一直玩都樂此不疲。看著這部只能拿來通電跟打訊號的諾基亞手機,誰會感興趣一整天去按這個東西。所以,我在火車,地鐵,真的可以安靜下來,發呆放空。我這才發現中學時期,在巴士上有多少個百無聊賴放學的下午是這樣渡過。回頭看來,那些發呆,卻是我在中文寫作上,天馬行空靈感的來源;那些放空,就是讓我跟兇惡肥婆吵架,以令人咯咯作笑的妙句回應,引領我的繆斯。

用智能手機的時候,總會伴隨著一些不好的習慣。譬如說周末要去一個地方,數年前的我會在出門前準備好地圖,我會先計劃好怎麼去,有次我去南生圍,我還自己親身畫了個差不多半個元朗的地圖,怕自己迷路!我喜歡這樣的自己。但我知道自己的個性,在智能手機前會養懶!因為智能手機的方便,隨時都能查到資料,便會養成習慣,在出門一刻才來出找地點和路線。這樣變相會把各種知識都「外化」了。所謂外化,就是說當我們擁有龐大的資訊,而且隨時都能攝取下來的話,那我們只需要做的是查閱

都市人都有utilitarian 的魂魄,總覺得不能讓時間從自己平白的指尖間流走。所以只要有手機在手,就一定要去做點什麼,有否進步不敢說,至少按著按著讓人覺得心裏踏實。智能手機在手,可以貼近都市中令人嗜血的資訊,或是聽聽在耳邊周而復始的西班牙讀音,或是用手指將糖果撞來撞去。



小時候爸爸在清明節帶我們去拜山,要由中環坐到柴灣尾站。我們三兄弟往往覺得車程好久,快要忍不住無聊就會剛剛好到站。我們在車上,什麼都沒有。唯一的娛樂是車上那握手柄。在我們眼中,那不是手柄,而是森林裏的樹枝,我們是猴子。整天攀呀攀,互相取笑。到了柴灣,我們會去撿石頭,當作子彈,有時候往山頭下丟。那個袋,從來不滿,只是數塊難石頭,但充滿記憶,真的是樂此不疲。

到今天,我們都長大了,也學會了在公眾守紀律,不打打鬧鬧的。無聊沒事幹,都拿起手機來面對著屏幕…中環甫上車,覺得有很長時間可以做些事兒,但轉眼間就到了柴灣。總會覺時光飛梭:「咦,到啦?」可是都會忘記了自己在這途車,究竟幹了什麼。這些時間,與其說用來是充實,有效率的時間,不如說是死掉了的時間。時間縫隙是填滿了,就像手上拎著一個飽滿的袋,裏面充滿著七色幻彩的波子,無謂的娛樂。看著這種偽裝的效率,庸碌的娛樂,不禁低頭感嘆,好像已經有許多個夕陽這樣消遣渡過,心中也放不下幾多真的有意義的東西。唉,反正也沒有事幹,填塞空虛罷了…

人還是要點真正休閒的時間吧…讓我們靜靜。一部舊時代的手機,或許不是一個身上長著七彩幻毛的寵物,但卻指出了與時代最完美的距離,可能是站後一點去觀摩。它可以是個忠心、啟發慧根、馴養、教人謙虛的良寵。



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優先座的恐慌

現在上巴士,即使有點累想坐,首先找的是除了優先座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座位。優先座如非必要,都避之則吉。這種恐慌是哪裡來的呢?

我左思右想,究竟在我們心中的牢騷是怎麼運行,原來跟歧視一詞很有關係。歧視一詞在現代社會很常用。用得著通常都不是好事,往往是在有什麼紛爭沖衝之中。若果攻擊者說出一些,瞄準個人先天缺陷、社會地位、家庭背景去作出攻擊,就歸納為歧視。以我所見,歧視在現代廣泛使用下,失去了其本著正義奉行的意思,而變成一個濫用的武器。

 
歧視一詞,指的應是,一個人,在一套明確或廣泛認同的條件底下,因為社會文明不樂於在公開場合見到或不允許的特質,而遭受差別待遇;而給予差別待遇的人,無法作出合理有據的解釋。譬如公開招騁一個公司管理層的職位,明明男應徵者跟女應徵者,學歷、工作經驗都同樣合符資格(儘管現實生活很難說有完全一樣的情況)。但在因選過程中,公司高層表示因為女應徵者懷孕,而不獲得取錄。明明在公開列明一套公平的因選機制(學歷、工作經驗),但主管針對的卻是有沒有懷孕這件事。這就是一個公允社會下不樂於見到的歧視。



巴士上,座位的分配主要有兩個主導原則,一是車資,二是先到先得。上得巴士的人,大抵都符合坐座位的前提,就是給錢。座位的分配,於是由誰先到的道理去分配。而讓座的人,大抵都是背負著歧視的概念去做這種善行。因為在每個人都是付相同車資的時候,一個顧客選擇放棄它先到先得的原則,是它認為給予該乘客讓座(可能是老伯或是大肚婆),是一種社會樂於見到的善行。所以,縱使大家都給的車資都相同,讓座的人心底裏帶著一種:「老人家和孕婦的需要,應該授予特別的關顧」的想法,而去讓座。當你指明把座位讓給一個人,亦同樣代表你排除車上其中一人坐下的權利。儘管當中隱含的歧視成份,但普遍我們認為是一種禮讓、具同情心的行為,因此我們樂於見到人讓座。

這些善行,大抵是社會默許,而不是由明文規例去明確指點人們做。所以把座位讓座給人是種自律的善行,而且讓人覺得社會中的人充滿愛心,積極,讓人歡喜。但有趣的是,當運作原則掉轉,在巴士上畫出一個優先座,讓座就變了是人人應做的本份。如此一來,當一個人倒過來坐在劃出的優先座上面,就變成是種惡行。這就是把自律積極的善舉,納入公民責任,制度化之後令人城惶城恐的的地方。因為它把原本發自來心的善行,變成明文規定的責位。我們對責任,一向是又敬又怕。因為責任底下,往往離不開問責的教鞭。那就是說若果發生了問題,誰去擔當認錯?人在社會德育的鼓勵底下,會因為同情心驅使底下,偶爾將自私的自我放下,作出令人稱羡的舉措,是一種溫馨的讚譽和滿足驅使我們去行善。但把善行制度化的下,出現的是弔譎的教鞭,牽著鼻子畫著圈圈,使人不禁凝視著責任和與其手牽牽的道德譴責的去做,忌諱得令人怕怕。

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你戴錯眼鏡啦!

活到二十歲,有數樣東西我很自豪我發現到。這幾樣東西令我過住更好的生活。然而,在眾說紛紜、道聽途說的現代社會,我們極少掌握著真確的資訊。極少出現一些心水夠清,眼睛夠明的人去用尋真,去蕪存菁,留下最真摰可信的墨跡。即使有這樣的人,把真相挖出來了,到手了的人,也未必有如此智慮去相信。

在海量的贗品,總有數顆真正的紅寶石。要鑑定出來,我會說要相當的慧眼和判斷力。這句說完有點像自誇。在高中時,我在看信報專輯,一個作者說他多麼慶幸為孩子「發現」了整輩子不用戴眼鏡的妙絕。當年我還是中五,未戴眼鏡,不過看書久了看遠的東西會看不清楚。我在專欄看到上介紹「你戴錯眼鏡啦」這本書,我本著一股真切的赤子之心去找這本書看。閱了這本書,我仿佛看見一道的曙光,一道使我靈魂之窗擺脫珈鎖。或許是求學時期吧,當時只是憑直覺相信罷了,現在很是慶幸。

架上這副特制眼鏡已有四年,這四年一有機會我就會向人宣揚我架的這副眼鏡的妙處。它免了我整輩子架著眼鏡的嫌悶苦燥。我四年來都只是看書、看手機的時候戴著,其餘時間我的視力是完美無暇,就像初生嬰兒無污染的視力。但無奈當我傻的人為多。有些聽到會像聽了會搖搖頭,覺得戴眼鏡猶如結婚生仔,是成長必經進程;另一面則是理所當然地點頭(通常是讀過物理化學的),認同科學去到一個很「多元化」的鏡界,而這是「其中一種方法」。或者這叫做知識的詛咒,知識反而成為人獲取真相的障礙,是知識比較弔譎的一面。這多元化社會令人比較嫌惡的一樣,就是什麼都是相對的。好吧,就算這只是其中一種方法,我會說這是最直接、最簡單、最低成本的一個方法。

我不懂眼科和理科,但簡單說明一下我讀到的以及我知道的有關近視成因。在教育普及之後,現代人的眼睛開始長期與書本近距離(約33cm)接觸。眼晴也有肌肉,沒事幹的時候放鬆,突然有一本書放在面前時肌肉會拉緊,好讓眼球後方的視點能將面前的書本的字對焦。這個放鬆拉緊眼睛基本的對焦原理,在原始社會下沒什麼大問題,譬如在農村裏,一個阿嫲說不定一天只有10秒中,才會將眼晴控到33cm這麼近,去把稻米上的谷牛去掉,接著眼睛就是長期遠眺叢林,或者偶爾望見一下阿公,總之大部份時間在正常放鬆狀態。

現代社會猶其在城市生活的人,長期對著書本、電腦手機、肌肉就會拉緊(其實與閱物的類型無關,距離才是關鍵的問題)。當肌肉在看近物時拉緊了之後,小孩子改天上學看遠的東西就會說:「咦,黑板好朦!」。回家之後她跟媽媽說黑板好朦,最疼愛娃兒的媽媽這個時候,可以做的最錯、最傷害小孩的做法,就是給她配一副正常的「近視」眼鏡。近視眼鏡沒錯是可以讓她彷如「恢復視力」。但這個做法只不過是讓眼球維持在那個緊張的狀態,但借用鏡片將光線折射,使影像在緊張的肌肉時都能夠投射到眼球後方焦點。眼晴「舒服地重見光明」,可是底蘊裏,這副眼鏡卻像一道閂,將小孩的視力推往一去不返的黑暗。

朗星視光中心它們的眼鏡的防近視原理,有個稱號,叫做霧視治療。聽起來實在很非主流,我也不是說很了解整個運作原理。但我只是聽從它的指示,看書時戴著這副眼鏡,把書本拎到大概40~50cm有一點「朦」的距離(霧視),然後就會見效。這副眼鏡就像一帖苦口良藥,反正你用的時候是不可以那麼舒服地看書,要有點違背自己想去看清看楚的欲望才能見效。放心,你除下眼鏡那一刻就會雲霧散開。相反,如果你一直讓眼晴舒服地看,那就是沒有嚐到這苦口良藥。這道良藥的原理在於,這副眼鏡可以做到的一樣事情,就是能夠把光線折射成一種自然界沒有的聚集光,折射進眼球時,眼晴發是在最放鬆的狀態,把看近變成看遠。而書本或日常生活的光線都是散光,眼睛要迎合它,就要拉扯起來才能把字對焦。我用我僅有的科學知識只能理解到這麼多,用的字眼也不一定對,而且說不定我有說錯的地方。如果你半信半疑,我還是建議你可以上去找梁醫師聊一聊。聽君一席話,你就知道它是真正懂得眼晴和近視的人。

然而遺憾地,這副眼鏡沒辦法治療所有人。它只能於眼球成型之前,在近視萌芽之前把它控制住。所以大概只對20歲前的人有效。我現在21歲,有時候我貪圖方便,不戴眼鏡看書,視力會開始變弱,但戴回這副眼鏡一陣子,維持那半朦不清的距離,就讓眼睛可以拉回原始狀態。

直至今日,我仍然不懂為什麼這副眼鏡沒有廣為人知。可能要啟蒙大部份的人,還是一件挺野心的事情。我盡綿力,幫它做我能做的小小宣傳。梁醫師的視光診所座落在旺角荷里活商業中心十五樓1521室。看到這裡,都是緣分。如果你覺得這原理聽起來值得相信,不妨多探究一下。最好先去看一看「你戴錯了眼鏡」這本書,在中央圖書館也有。這副眼鏡不需要人去支持,但需要人去發現,去知道它的存在。那麼梁醫師的研究才不至於白費,惠及到大部份的人。

我說,前輩這一代的人做事還是比較踏實。90代這一代談及許多改變社會云云,但真正改變起來的人,往往是背負許多沉重代價。像他一位有真知灼見人,把眼晴近視的真正原因呈現出來,也難免遭受多唇槍舌劍,有一些沒有聽足指示用它眼鏡的指控他,也有絕大部份半信不疑。沒有說到浩情壯志,宏大理想,只是想保留幼小們的天賜的珍貴視力,然而這副眼鏡在巨大的商業利益面前,暫時仍要屈身商廈,沒有被廣泛認識。他研究出來的這副眼鏡,我覺得應該獲得物理或是生物業界的的雋永才對。不少莘莘學子,努力讀書,避不了患上近視的代價。它做的是免除了汲取知識必經喪失視力的痛楚。同時免卻了鼻樑上懸著眼框的伐悶,減省隱形眼鏡的滑稽和牢騷。或許看到這裡,我也開始發現他的發明,與幾多商業利益衝突了吧。。。Nowadays to be intellectual is to be found out. 像他這樣做正事,又不會因為藉藉無名而憤慨的人,才是真正的intellectual。

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Till the last drop of energy 筋疲力竭

Will we arrive at the stage where Buddhist chant or Angel chords cannot rescue us from a mind chao? I was shown a Google search result of who Guan Yin(觀音) is but I was confusingly looking at my partner. Lovely I learned that Guan Yin temple was established on 1909 in Hong Kong. But I hope Gwan Yin can tell me why I am constantly anxious. On the other side I heard a voice: "On Earth, there are no foolish people. There are only human beings who are lazy to learn.", said the internet age. The internet could be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resourceful tool to climb a social ladder. Simliar to religion, it brings hope to people and make dreams never more true than the entire human history.

GuanYin Open Treasury 2016

As internet unlock the box of  knowledge, success become merely a matter of time: as long as one works hard. But if we looked at the history, it defies this saying. For a long 1800 years, social hierarchy is rigidly prescribed. Financial market was immature so does capital not flowing well. Technology advancement didn't came for every hundred years. For one to move to another class of society is almost a miracle. If you are a Blacksmith son, you will be a black smith for your whole life. It might seems someone is severely ill for saying that they are settled the way they are now. But our forebears did enjoy something that are hard to find nowadays - a peaceful mind and calmness.

How proud one should feel if he manages to preserve himself a peaceful mind. Our age has a rhetoric that inevitably drives us restless. The crave for success unleashes the potential of all human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a society but it has a nasty tail. That is it defies all reasons for one to lack of knowledge. Whether it is a language or programming skills, the reason for one not to know is only because one is either lazy or untalented. Nokia didn't do anything wrong. It is simply their competitor Apple and Samsung outweighed them by being technological well-informed and making breakthroughs. That means one second you stop and breathe then in the game you will be out.

It is surprising that the media think that we would feel grateful and be amazed by a new business proposal made by a billionaire, be interested to know a designer's new collection has just stormed the global fashion market; and expected us to applaud for human vision greatness without feeling a slight of jealousy. Success is forever a abnormal phenomenon and bound to be anecdotal case. But the media regardless cherry-pick them and is never too busy to show us the achievement of others; some are even younger than us. Success is happening every second. There is simply no reason not to believe that you are the next example.

Education to all is a rather a new idea developed in the near 200 years. Internet has expanded the elasticity and coverage of education. But the spread of (fragmented) knowledge started early as news. One British newspaper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described their target audience this way: Our standard readers are those who worth £10 annual but can be enticed to believe that they can earn £1,000 per year. You got to read them in order to be a well-informed and a worthy man. Now you can learn anything about the society anytime, anywhere. As education and internet help equalize the majority of society, it also brings us to a undesirable direction - a cruel society. One can no longer excuse himself for not knowing something. One doesn't know a thing because one haven't looked it up. One merits there success and earn there failure - in other words you deserve what you get.

The mental burden brought by the overwhelm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unbearable. We benefit so much from the a matrix of common wisdom.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swallowing us like a swirl. We probably arrived what Flaubert pointed out in his 《Dictionary of Received Ideas》 : pieces and fragments of information are on the hands of mediocre mass; which is more dangerous that knowing nothing. He critizie that news lead to mass to generate more prejudice only knows part of what has happened. A government do not necessarily restrain, censor and forbidden information access to gain control. It can simply releases waves of information in the amount of which ordinary man can't manage or can't bother to figure it out. No one sees clear the picture and a city can be forever in chaos.

 It might be helpful to look at how religion handle information. Religion knows people well. It knows that you can't bombard a person and expect him to remember what you say. You need to repeat. Repeat not just in every Sunday. But also in the morning, before you go to bed. Don;t forget to repeat the Scripture, the Bible or the Koran under a solemn environment where God greatness contrast human modesty. Architecture is important. That is why Churches are built nicely where light shines through pieces of colourful glass. And then a good presenter,  one that speaks gently and soft like a nice teacher or a good mother. We need a consolation. And there is a power in religion that are yet explored fully by us.

For one who want to find peace and calmness. It might be helpful to look to religion. Religion requires us to have to certain censorship. Cut off yourself from the secular World for a second and meditate. Forget  a volcano is burbling in Indonesia or the slaughter ongoing in Middle-East. Ask who am I? What do I live for? A prey would be relieved from mania and pray.

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為人撐傘 You can stand under my umbrella

這個世代還有他這種人嗎?

邱耀威,人稱威哥是深水埗清道光二十二年祖傳的收傘匠。他指著牌扁,自嘲自己祖先不是諷剌時弊,就是個瘋子。事關上面寫著:「新姿滿城顯氣派、藝彩盈市露風華」;其時乃道光年代,明明英國和中國鴉片戰爭之時,戰禍紛亂,怎會國泰民安?又言當時選修傘,平民百姓連肚填不飽,怎會來叫你修傘?故道祖先不是諷剌時弊,就是瘋瘋癲癲才做這行。

威哥為人親切有耐性。我打電話給他預告要上門拜訪時,他溫和地歡迎我到來。只道不要在下雨天來,皆因他會很忙。眼見他白髮垂髫,仍然七天無休地工作,實在敬佩他的魄力。跟他談及約兩小時,他對傘的每個部份都暸如指掌。修傘是們講求經驗和技巧行業,傘骨長一分或短一分都開不了傘,一定要精準。

現代人要的傘,又要平又要輕。於是商家改用纖薄的金屬,柔弱的布料。這令到許多生產出來的雨傘弱不禁風。再加上人們不懂開傘收傘的基本技巧,每逢打風季節威哥都會收到特別多雨傘。

我看到威哥其中一箱的顧客的傘,拿起一看,價格不一樣。有的傘要80元港幣,有些是50港幣,還有些竟然是免費。價錢是視乎修傘的複雜程度、所花時間,如有特別材料的要額外加費。除此之外,還有街坊情。有些老人家,剛買的一把傘沒幾天就壞了,拿來跟威哥修,威哥不收錢。

我家剛好有一把破了的彩虹長柄傘,它是我媽跟我在打風季節時候,在一個垃圾筒撿到的。當時外觀看上來跟全新的傘沒兩樣。打開後發現布兩枝骨破掉了。我問威哥這能不能修,他跟我說至少要50元。這不是比修某些縮骨傘更平?當時我想,他的意思應該是至少50元,叫我有心理準備修完會再計算有添加的費用。我想這也合理,否則莫說他要賺兩錢,連鋪租也繳個虧本罷了。我打想完工後應該會要多付一點,所以我說好。殊不知威哥在我那張寫下了名字和電話的紙條上,竟然寫上50元。

如果我真的付這個價錢去讓他幫我修傘,我實在是欺人太甚。我們應該目睹價格低廉對我們深具吸引力的產品和服務背後,存在著什麼樣的犧牲。這些商品和服務之所以便宜,不是因為老闆不愁賺錢,不是因為科技異常奇特;而是對比起量產的工業模式、利己的消費主義,這種美德竟變得黯然失色。經濟學家將這種情形委婉為「缺乏議價能力」,但我們可以白話稱之為絕望。

眼式,香港可以修傘的人少,師匠隻手可數。難能可貴的技能,也難免要在價錢牌上卑躬屈膝,不然顧客不會買帳。威哥是個老實人,大好人。坦白說他太不適合營商。因為他是那種虧自己讓他人賺的人。我婉拒他出的費:「修完價錢有變同我講。」
 他笑靨把白色鬍子團擠得鬆茸:「咁老友,得啦。」